缩略图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技术革新措施探讨

作者

张欢

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40112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内部审计为应对管理变化需求,通过信息化技术运用,消除数据孤岛、提升审计质效,有效助力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为公司管理层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信息服务,以保障国有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健康稳步发展。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必要性

1.1 审计对象信息化促使审计信息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由于国有企业生产、运营环节逐步实现数字化,各类业务层次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不使用相应数字化审计技术及时跟进这些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将会被业务管理流程“孤立”起来,被动陷入一些无从深究的问题中 [1],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目标实现。

1.2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企业能力形成高质量的企业管理模式。但在面临庞大、快速扩张的资本规模需求时,由于内部审计人员较少,如何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障审计质量成为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难题。

1.3 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的需要

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工作使命,为落实国家审计委员会战略部署,在深化改革内部审计建设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的构建和创新,找到内部审计发展的新思路,通过信息化建设提升内部审计质量,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基石保障,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2 信息化时代下企业内部审计面临问题

2.1 审计方法单一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以往的审计措施逐渐力不从心。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化和简单机械化完成,通常为实施静态化地账目审计,审计人员通过事后分析财务信息完成审计工作,无法掌握企业日常运行中的变动情况。尽管信息化的使用对审计工作数据处理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依旧有很多审计人员习惯于并坚持以往的老方法,使得信息技术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2 审计效率低下

即使信息化可以促进审计工作效率提升,但由于很多企业并不具备智能化辅助支持功能,实际上审计作业仍包括大量的数据处理环节,审计人员在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数据整理、录入、核对工作的同时还存在差错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审计工作缺少信息技术助力,很难达到审计要求。

2.3 审计人才短缺

信息技术深度影响审计工作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配有较强的财会审计队伍,但对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人才却少有考虑。高效的信息化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多元的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但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审计项目人员配备较少,想要单独配备专业信息化人员更是难以达成。以上实际情况,制约了全面发挥信息化工具效能和审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2]。

2.4 风险评估不全面

尽管信息技术使得企业获得了海量、多种数据及分析方式,但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更多的是单纯利用一元化数据来源,并未完整、有效利用资源做全局性的风险评估分析,这样的模式可能导致隐藏风险不易被发现,从而弱化了我们的审计能力。

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效能提升路径

3.1 构建完善的审计信息系统

国企应根据自身经营规模、所属行业特点以及审计工作需求,构建符合自身审计业务发展的信息系统规划。首先,应选择拥有先进科技架构、可靠产品组件、具有优质售后服务的审计软件提供商,以确保审计信息系统能满足审计业务今后发展与环境需求。其次,应着力提升审计信息系统与各业务系统协同整合,消除“信息不平衡”的现象,建设统一数据架构与标准接口规则,让审计系统成功对接财务系统、ERP 系统、OA 系统等数据来源,实现无缝衔接、资源共享。

3.2 加强数据治理与分析

建立和提高质量控制数据系统,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即时性。定期对数据进行清洗及整肃处理,消除重复数据和不必要数据,规范化处理历史数据,以保持与最新数据的一致性[3]。如,通过回归式统计法来评价公司的销售额和成本数据,预测公司未来的利润率以及成本的变化以供管理层进行决策。

3.3 优化审计流程与方法

国有企业引入信息化技术到内部审计过程中,如图 1 所示,需要整理并完善原有内部审计流程,对其进行改造,使之适合新的内部审计要求 [4]。此期间可以利用并行的方式对不同的业务范围或数据分区开展审查工作,并汇总各审查组的研究成果,进而压缩审计时间。同时,要做好审计的全过程管理,可以在审计信息系统中设置质量控制节点,对审计作业过程开展实时监控与复核,以确保全部的审计活动达期的预定质量。

 图1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

3.4 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素养

建立定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内容的培训和教学体系,根据不同岗位职级建立相应针对性的训练机制,如对初级审计人员以培养基础数据分析、检索方法为主 ; 对高级审计人员则培养运用更高水平的审计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审计技术创新、风险预警的分析研究等等[5]。定期组织审计信息化实施案例研讨会议和技术研讨交流活动,向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或学者汇报审计信息化实施成功经验和技术发展创新成果,激发上下级组织互动交流、研讨分析与答疑解惑。

总结:

总之,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与技术革新极为重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需要引起企业领导层和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全面利用信息技术消除数据孤岛、提升审计质效的目标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亚斌 .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与技术革新探讨[J]. 冶金财会 ,2025,44(3):55-57.

[2] 熊建桥 , 冀友邦 . 业务财务融合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5(1):028-031.

[3] 李嘉欣 .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效能提升路径探讨[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经济管理 ,2025(1):186-189.

[4] 马艳 . 信息化时代下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J]. 品牌研究 ,2025(5):0206-0208.

[5] 田中坤. 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电子商情 ,2025(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