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创设在一年级 “认识人民币” 教学中的有效性分析
刘侠
定兴县实验小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2650
1、引言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往往较为抽象,难以理解。而 “认识人民币” 作为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本文旨在探讨生活化情境创设在一年级 “认识人民币” 教学中的有效性,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生活化情境创设在 “认识人民币” 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
2.1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创设 “小小商店” 的情境,模拟真实的购物场景,摆放各种商品,并标上价格。学生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主动去认识人民币的面值,思考如何进行支付和找零。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中,改变了传统课堂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了课堂参与度。
2.2 助力知识理解与掌握
3.2.1 直观认识人民币面值在生活中,学生们虽然对人民币有一定的接触,但可能并不系统地认识各种面值。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如展示不同面值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场景,像用 1 元钱买一支铅笔、用 10 元钱买一本故事书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面值人民币所能购买的物品价值,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 1 元、5 元、10 元等面值的大小区别。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人民币实物,观察人民币上的图案、数字、颜色等特征,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面值的认识。
在生活中,学生们虽然对人民币有一定的接触,但可能并不系统地认识各种面值。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如展示不同面值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实际使用场景,像用 1 元钱买一支铅笔、用 10 元钱买一本故事书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面值人民币所能购买的物品价值,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 1 元、5 元、10 元等面值的大小区别。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人民币实物,观察人民币上的图案、数字、颜色等特征,进一步加深对人民币面值的认识。理解单位换算关系元、角、分之间的单位换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利用生活化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比如,教师创设 “超市购物找零” 的情境,假设一个商品价格是 3 元 5 角,学生用 5 元钱去购买,那么需要找回多少钱?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 5 元换算成4 元 10 角,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得出找回 1 元 5 角的结果。通过这样反复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1 元 =10 角、1角 =10 分的换算关系,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公式。元、角、分之间的单位换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利用生活化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关系。比如,教师创设 “超市购物找零” 的情境,假设一个商品价格是 3 元 5 角,学生用 5 元钱去购买,那么需要找回多少钱?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 5 元换算成 4 元 10 角,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得出找回 1 元 5 角的结果。通过这样反复的实际操作和思考,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1 元 =10 角、1 角 =10 分的换算关系,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公式。
2.3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 “认识人民币” 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当学生在模拟购物情境中成功地用合适的人民币组合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并正确计算出找零时,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此外,在情境活动中,学生们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购物任务,这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购物活动中,学生们要商量购买哪些商品,如何分配资金,怎样与 “售货员”进行沟通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选取素材来设计情境。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经常去的超市、文具店等场所来创设购物情境,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中的储蓄、理财等活动设计相关情境。在设计 “小小文具店” 情境时,教师要确保商品种类丰富多样,价格合理且贴近实际,如铅笔 0.5 元一支、橡皮 1 元一块、笔记本 3 元一本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境,进行真实的数学思考和实践。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情境呈现形式
多媒体资源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够为生活化情境创设增添色彩。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人民币的使用场景、兑换过程等。播放一段小朋友在超市购物付款的视频,视频中清晰地展示了小朋友如何挑选商品、查看价格、拿出相应面值的人民币付款以及收银员找零的全过程。通过观看这样的视频,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购物情境,对人民币的使用有更清晰的认识。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互动课件,让学生在课件中模拟操作人民币的兑换和购物支付,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2 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强化情境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化情境,教师应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除了前面提到的模拟购物活动外,还可以开展市场调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超市或菜市场,记录不同商品的价格,并尝试用所学的人民币知识进行计算和比较。组织人民币兑换游戏,教师给出一定金额的人民币,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组合出相同的金额,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人民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情境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说一说在购物活动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对人民币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深化对人民币知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活化情境创设在一年级 “认识人民币” 教学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助力学生理解和掌握人民币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渗透数学文化与价值观教育。通过精心设计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以及引导学生反思总结等实施策略,可以更好地发挥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情境创设的适度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合理把控时间等问题。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运用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有趣、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1] 朱欢 . 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 [J]. 小学数学教育 , 2024(1):1- 1.
[2] 阚苗苗 , 冯云 , 史思宇 . 创设购物情境 聚焦单位累加——" 认识人民币 " 磨课历程与思考 [J]. 小学数学教育 , 2022(13):57- 61.
[3] 陈英姿 . 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情景化教学设计 [J]. 读写算 , 2023(30):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