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问题与对策

作者

刘杉杉

兰陵县长城镇中心小学

引言

在新课标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意义深远。它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以多元视角理解语文知识,提升综合素养;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适应未来复杂社会奠定基础,推动语文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度转型。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跨学科主题教学意义重大。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让语文与科学、艺术、历史等学科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从不同维度理解语文知识,如结合历史背景学习古诗词,能更深刻体会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这种教学方式丰富了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同时,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能运用多学科知识灵活应对。此外,跨学科主题教学还契合新课标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在推进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理解不深,仍局限于语文单科思维,只是简单拼凑其他学科内容,未能实现深度融合,导致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教学资源整合困难,缺乏系统、适配的跨学科教材与资料,教师备课耗时费力。此外,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仍以传统语文成绩评价为主,忽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表现,如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能力等,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影响跨学科教学的持续优化与深入开展。

三、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坚守语文本体,构建“语文 +′′ ”资源图谱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坚守语文本体是关键,在此基础上构建“语文 资源图谱能实现高效融合。例如,以“走进传统节日”这一跨学科主题为例,在语文本体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经典散文,如学习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诵读、赏析,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构建“语文 资源图谱时,将语文与历史学科融合,介绍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像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脉络;与美术学科结合,组织学生绘制节日主题画,如画中秋明月、元宵花灯,培养审美与创造力;和社会实践学科联动,鼓励学生参与节日活动,如春节写春联、贴福字,在实践中加深对节日的理解。通过构建这样的“语文 资源图谱,既坚守了语文本体,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又借助其他学科资源,拓宽学习视野,使跨学科主题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共进。

(二)设计立体化活动,打造沉浸式探究场域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设计立体化活动能为学生打造沉浸式探究场域,激发学习热情。例如,以“探寻古诗词中的四季之美”主题为例,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首先,举办“四季诗词朗诵会”,让学生挑选描绘不同季节的经典古诗词进行朗诵。在朗诵过程中,学生结合音乐学科,为诗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如朗诵《春晓》时搭配轻快的鸟鸣声和悠扬的笛声,增强情感表达,感受诗词韵律之美。接着,开展“四季诗词绘画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画笔描绘出诗词中的画面,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现出的夏日荷塘美景。这一过程融合了美术学科,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会。最后,组织“四季诗词户外研学”。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四季变化,对照古诗词寻找现实中的景象,如秋天去公园寻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枫叶。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将诗词与现实紧密联系,进一步理解诗词内涵。这些立体化活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让学生沉浸在古诗词的世界中,实现语文与音乐、美术、自然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三)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全程动态跟踪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完善评价体系以实现全程动态跟踪至关重要,它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助力教学改进。例如,以“走进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魅力探寻”跨学科主题教学为例。在活动启动阶段,制定涵盖多方面的评价量表。从语文素养维度,关注学生对传统节日相关诗词、故事的积累与理解;从跨学科能力维度,考量学生能否将历史学科中节日起源知识、美术学科中节日元素绘画技巧等融合运用。同时,设置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活动推进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评价。例如,当学生分组制作传统节日手抄报时,教师观察学生在资料收集、内容编排、美术设计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针对性反馈。小组互评环节,学生依据评价量表对其他小组的手抄报从内容丰富度、学科融合度等方面打分并提出建议,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活动结束后,开展总结性评价。除了展示手抄报成果,还组织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活动,综合评价学生在整个跨学科学习中的收获。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学生在语文知识运用、跨学科思维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教学调整提供依据。通过这样完善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习全程的动态跟踪,让跨学科主题教学更有成效。

结论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意义重大,但存在学科融合表面化、资源整合难、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可通过坚守语文本体构建“语文 +′′ 资源图谱,实现高效融合;设计立体化活动打造沉浸式探究场域,激发学习热情;完善评价体系实现全程动态跟踪,全面反映学习过程与成果。这些优化对策有助于推动跨学科教学从形式叠加转向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朝星.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诗歌教学策略[J]. 亚太教育 , 2025, (03): 131-134.

[2]陈淑贞. 浅析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 (05):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