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国综艺节目植入广告的新形式
李曜良 郑瑶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西安市科学技术交流馆 陕西 西安 710001
摘要:本文聚焦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广告植入模式,系统梳理植入广告的多元化形式与特征,深入剖析其传播效果及行业痛点。研究表明,技术驱动下的场景化传播与定制化内容能显著提升广告触达效率,但当前植入形式仍面临同质化、低俗化、效果评估体系缺失等挑战,因此提出优化广告与节目内容融合、加强行业自律、创新营销模式等对策,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与实证数据,展望未来网络综艺广告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旨在为行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参考,推动综艺广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综艺节目;网络自制综艺;广告植入;整合营销;创新策略
一、引言
植入式广告作为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广告的被动接受,植入广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社交媒体技术,精准捕捉用户需求,实现场景化传播与个性化服务。这种模式不仅为综艺节目注入商业价值,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观众体验,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
二、综艺节目与植入广告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趋势
1. 网络自制综艺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网络自制综艺是由互联网视频平台、独立制作机构或内容创作者主导生产的娱乐节目,其核心特征有内容垂直化:针对细分受众群体(如Z世代、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定制内容,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传播碎片化: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碎片化观看习惯,通过短视频、互动弹幕等形式增强参与感;技术驱动化: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利用AI算法实现内容精准推送与广告动态匹配。
2. 植入广告的运作机制与理论支撑
植入广告的本质是将品牌信息融入节目内容,通过重复曝光与场景化呈现强化受众记忆,最终实现营销目标。其理论基础可追溯至以下模型。AIDA模型(注意-兴趣-欲望-行动):通过吸引观众注意(如视觉符号植入)、激发兴趣(如情节关联)、引发消费欲望(如嘉宾推荐)、促成购买行为(如二维码跳转)的完整链路提升转化率;整合营销传播(IMC)理论:强调广告植入需与节目内容、社交媒体运营、线下活动等多渠道协同,形成品牌传播矩阵。
3. 网络自制综艺广告的发展趋势
(1)监管趋严与内容规范化
国家广电总局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明确网络视听节目的审查标准,对题材敏感度、嘉宾行为及广告植入形式提出严格要求。例如,2022年《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规定,广告不得含有低俗、虚假宣传内容,且需与节目主题高度契合。制作方需在创意表达与合规性之间寻求平衡,避免因越界导致停播风险。
(2)技术赋能下的精准化与智能化
大数据与用户画像:通过分析用户观看习惯、社交互动数据,构建精细化用户画像,实现广告的个性化推送;AI动态植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分析节目内容与观众情绪,动态调整广告形式(如口播时机、画面植入位置);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综艺场景中嵌入虚拟品牌元素,例如观众可通过AR技术“试用”节目中的产品,增强沉浸感与互动性。
三、案例分析:多类型综艺节目的广告植入实践
1. 互动式任务植入——《奔跑吧》
节目将品牌任务嵌入游戏环节,例如指定产品挑战:嘉宾需使用某品牌手机完成拍摄任务,突出产品性能;线下联动:观众可通过扫描节目中的二维码参与品牌抽奖,实现跨屏互动。此类植入通过观众参与提升品牌好感度,形成“内容-广告-用户”的闭环。
2. 口播创新与情感共鸣——《奇葩说》
该脱口秀节目通过以下方式优化口播广告。嘉宾个性化表达:辩手结合自身观点即兴改编广告词,例如“爱他,就带他去吃XX火锅”;情感绑定:将品牌价值观与节目议题(如“996工作制”“性别平等”)关联,引发观众共鸣。
此类植入突破传统口播的刻板印象,以内容共创提升广告接受度。
四、综艺节目广告植入的现存问题与成因分析
1. 效果评估体系缺失
当前广告植入效果多依赖播放量、弹幕数量等表层指标,难以量化品牌美誉度与转化率。其成因包括数据割裂:广告曝光数据与电商平台销售数据未能打通,导致效果归因困难;评估标准单一:过度关注短期流量,忽视长期品牌价值积累。
2. 低俗化倾向与法律风险
部分节目为博取流量,植入含暴力、性暗示等擦边球内容。例如情景剧植入低俗情节:某恋爱综艺中,广告以“暧昧对话”暗示产品功能,引发观众争议;法律后果:此类行为可能违反《广告法》第9条“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内容”的规定,导致节目下架或品牌形象受损。
3. 同质化现象突出
模仿成功案例导致植入形式趋同,具体表现为口播模板化:多数节目采用“嘉宾聊天中插广告”模式,缺乏创新;场景堆砌:同一画面中多个品牌Logo密集出现,干扰观众注意力。长期同质化将引发审美疲劳,降低广告效果。
4. 技术与成本壁垒
技术应用门槛高:AR/VR植入需专业团队与高额制作成本,中小制作方难以承担;试错成本大:创新植入形式存在市场接受度风险,导致多数节目选择保守策略。
五、综艺节目广告植入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1. 强化内容融合与场景创新
(1)整合植入模式
将品牌信息嵌入节目叙事逻辑,例如情节驱动植入:通过剧情发展展示产品功能(如推理综艺中,嘉宾使用某品牌APP破解线索);角色绑定:为常驻嘉宾设计个性化品牌标签(如“科技达人”始终佩戴某品牌智能手表)。
(2)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
虚拟现实(VR)应用:观众可通过VR设备“进入”节目场景,与虚拟品牌互动;增强现实(AR)广告:扫描节目画面中的特定图案,触发品牌3D模型或优惠券领取。
2. 构建多维效果评估体系
量化指标:结合CTR(点击率)、转化率、品牌搜索指数等数据,综合评估广告效果;质性分析:通过用户访谈、情感分析工具(如NLP)挖掘观众对广告的认知与态度。
3. 推动行业自律与政策协同
制定植入规范:由广告协会牵头,明确植入形式、频次与内容红线;政策激励:对创新植入案例给予税收优惠或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技术研发与模式探索。
4. 创新“现象级”营销模式
跨界联名:综艺IP与品牌联合推出限定产品(如《乐队的夏天》与耳机品牌合作定制款);用户共创:邀请观众参与广告创意征集,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增强品牌认同感。
六、结论与展望
网络自制综艺的广告植入需以优质内容为根基,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迭代突破同质化瓶颈。未来,广告形式将向场景化、智能化方向演进,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应用与内容创新,我国综艺广告有望构建健康生态,成为全球内容营销的创新标杆。
七、参考文献
[1]梁梓.电视剧植入式广告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闻实践,2013(07):49-52.
[2]赵岚,周瑾.大数据时代的网综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新闻战线,2017(18):44-45.
[3]曾耀农,李萌萌.论网络综艺节目中广告的植入技巧[J].未来传播,2019,26(01):96-101.
[4]朱琦.网络自制节目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2):54.
作者简介:
李曜良(1983.05-),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研究生,西安文理学院,副教授,教师,研究方向为广告策划、消费者行为学;
郑瑶(1988.03-),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本科学士,西安市科学技术交流馆,中级经济师,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与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