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

任佳莹

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阳光城小学 陕西西安 712000

新的课程标准给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造型·表现”领域作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它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传统教学在这个领域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学生创造力以及表现力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在新课标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地探究该领域教学的有效程度,探寻科学且有效的教学途径,对于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具备重要的价值。

一、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标着重于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要点。教师需要深入解读其内涵,并将其细化成具体的目标 [1]。在审美感知方面,要让学生可以感受造型元素所具有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表现力;在艺术表现层面,要明确提出学生掌握基本造型方法与技巧的要求;文化理解目标则是引导学生了解造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除此之外,教学目标应当具备层次性以及可操作性,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水平,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制定,从低年级的形象感知开始,逐步提升难度,到高年级实现创意表达。这样一来,可以为教学提供清晰明确的导向,确保教学活动可以有条不紊地开展,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头饰设计》时,教师可以围绕核心素养对目标设计加以优化,在审美感知层面,使学生去仔细观察各式各样的头饰,体会它们在色彩、形状等造型元素方面呈现出的特征以及别具一格的表现力。如对比一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头饰与活泼可爱的卡通头饰在色彩上的不同之处,在艺术表现层面清晰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剪、贴、画等基础造型方法,进而设计出独具个性的头饰。在文化理解领域,引导学生了解头饰于不同文化背景当中所蕴含的意义。依照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使学生对头饰的模样有所感知,随后再去试着进行简易的制作,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以精确的目标作为指引,促使学生有秩序地开展学习,切实增强对美术核心素养的掌握状况以及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新教学策略,激活学生创作潜能

创新教学的策略是提高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实效性的要点,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呈现各种各样的造型作品,营造出艺术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创作的欲望。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促使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的想法、彼此给予启发,从而拓展创作的思路 [2]。此外也可以引入跨学科融合的策略,把美术和语文、科学加以结合,如依据语文诗词所创造的意境进行造型创作,运用科学知识设计立体的造型。不同种类的策略突破常规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宽泛的创作空间,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帮他们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

比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有趣的蛋壳造型》时,教师可以先借助情境教学的方式,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呈现蛋壳精灵在奇幻世界展开冒险历程的动画,从而营造出弥漫着趣味气息的艺术环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起学生对蛋壳造型的好奇心以及创作的意愿。随后,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各小组对蛋壳造型的设计方案展开讨论。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有的小组提议把蛋壳制作成小动物的模样,有的小组则打算将其做成迷你城堡,小组之间的思维交流持续不断。最后引入跨学科的融合方式,把在科学课当中所学过的有关重心的知识加以结合,引领学生思索怎样让蛋壳造型可以更为平稳地站立。在多样化的策略引导之下,学生突破常规性的思维,创作出来一个个具备独特个性特征的蛋壳造型作品。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堂实践效能

健全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堂效力有着关键的意义,应当搭建起多元化的体系同时顾及创作的过程以及成果 [3]。对于过程性评价可借助课堂观察、小组相互评价等方式,着重留意学生的参与程度、创新思维等情况,并且实时给予反馈;针对作品的评价,则从造型技艺、创意展现等层面入手,把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融。评价的标准应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尊重每一个体的差异,积极鼓励独特的表现着重强调激励性对学生的优点以及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按照评价所得结果对教学策略予以调整让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进而促成教学与评价之间的良性互动局面,以此推动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持续获得提升。

比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有人脸的器物》时,教师可以先在过程评价中,通过课堂巡视观察学生在构思、捏塑人脸时的专注度与创新思维,组织小组互评让学生交流制作心得与遇到的问题。作品评价时,从器物造型的协调性、人脸表情的生动性、主题创意的独特性等维度展开,教师评价侧重专业指导,学生自评则鼓励反思创作思路。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水平分层设定,尊重不同风格。对有创意但技法稍弱的学生,教师大力肯定其想象力。依据评价结果,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在人脸与器物融合上有困难,便调整教学,增加示范讲解,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效能,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发展。

结语

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美术“造型·表现”领域教学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目标设计,为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创新教学策略激活学生创作潜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堂实践效能,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教师应不断探索实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际,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美术人才,推动小学美术教育在新课标引领下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丁菱。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实践探究--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五谷”作画》为例 [J]. 少儿美术 , 2023(7):13-14.

[2] 张安琪 .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3,(33):147-149.

[3] 刘连慧 . 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路径与策略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3,(25):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