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辛利兰
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引言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心球项目不仅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更是培养学生核心力量与身体协调性的重要途径。核心力量训练在实心球投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乎到投掷动作的稳定性、力量传递的效率以及投掷成绩的提升。然而,当前中小学实心球教学中,核心力量训练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小学阶段,学生往往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与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接触实心球,对核心力量的训练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而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和技能要求的提高,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导致训练效果不佳。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现状
(一)目标设定断层化
小学阶段实心球教学多以“抛接游戏”培养兴趣为主,对核心力量训练目标模糊,如仅要求“能完成简单投掷动作”,缺乏对腰腹肌群、背部肌群等核心区域的针对性强化。初中阶段则直接过渡到“提升投掷距离”的专项训练,但未结合小学基础设计过渡性目标,导致学生因核心力量不足出现动作变形或运动损伤。例如,部分初中生在投掷时因腰腹发力不充分,仅依赖手臂摆动,成绩提升受限且易引发肩部劳损。
(二)内容设计碎片化
小学实心球训练内容以趣味性为主,如“击打目标物”“团队接力投掷”等,但核心力量训练动作(如平板支撑、仰卧屈膝收腹)仅零散穿插,未形成系统体系。初中阶段虽引入负重深蹲、俯卧撑等复合动作,但与小学阶段的简单支撑练习缺乏逻辑关联,学生难以将基础力量转化为投掷专项能力。例如,部分学生小学阶段未掌握正确的平板支撑姿势,初中阶段进行抗阻训练时易出现塌腰、耸肩等错误动作。
(三)评价标准割裂化
小学实心球教学评价以“参与度”“动作趣味性”为主,如通过“笑脸贴纸”奖励积极尝试的学生,忽视力量与技术的量化评估。初中阶段则直接采用“投掷距离”“动作规范性”等硬性指标,如要求女生投掷达 6 米、男生达 8 米,但未参考学生小学阶段的核心力量基础。这种评价断层导致部分小学阶段表现活跃但力量薄弱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因达标困难而失去信心,影响长期运动兴趣培养。
二、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策略
(一)制定学段衔接的训练目标体系
制定学段衔接的训练目标体系是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关键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初期,核心力量较为薄弱,此时应着重培养他们对核心力量的感知以及基础动作模式的掌握。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仰卧屈膝收腹、平板支撑等简单且有效的动作,引导学生去感受腹部、背部等核心肌群的发力过程。以仰卧屈膝收腹为例,在体育课上,教师耐心地指导学生平躺在垫子上,双腿屈膝,双手抱头,然后缓慢地收缩腹部肌肉,使上半身微微抬起,每次坚持 10 秒,重复 10 组。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学生能够逐渐熟悉核心肌群的发力方式,建立起核心力量的初步意识,为后续更深入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避免因过早进行高强度训练而造成运动损伤。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机能有了显著提升,此时应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提升力量与稳定性的要求,并增加动态训练内容。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较难长时间集中,采用游戏化教学将核心力量训练融入趣味活动是极为有效的方式。像开展“实心球搬运接力赛”,教师先把学生合理分组,让学生用腹部夹住实心球,在搬运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腹部、背部等核心肌群来控制身体平衡,才能顺利完成接力。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游戏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核心力量,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竞争意识增强,此时引入竞赛机制十分恰当。设置实心球投准或投远比赛,并明确规定投掷时需保持核心稳定等动作标准。
(三)实施个性化指导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精准把握学生核心力量差异并实施分层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可通过体质测试,如仰卧起坐测试、平板支撑时长测试等,以及日常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在相关动作中的表现,全面了解学生核心力量的强弱情况。针对核心力量较弱的学生,小学阶段可安排额外基础练习,像每天增加 5 组仰卧抬腿,每组坚持 15 秒左右,帮助他们逐步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初中阶段则为其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抗阻训练计划,利用弹力带进行仰卧屈膝收腹抗阻等练习,提升训练效果。而对于核心力量较强的学生,小学阶段可提供进阶动作挑战,如尝试单腿平板支撑,锻炼其身体平衡与核心控制能力。
(四)强化家校协同
学校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发挥着家校协同的关键纽带作用,积极向家长普及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十分必要。核心力量是学生进行各类运动和维持良好体态的基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可建议家长在家监督孩子进行简单的仰卧起坐练习,每次完成 15 个,每天做 3 组。这样的训练强度适中,有助于孩子逐步增强腹部核心力量。到了初中阶段,为进一步激发孩子的训练积极性,学校可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开展亲子核心力量训练,比如平板支撑对抗赛。在比赛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相互较劲、共同坚持,不仅能增强亲子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还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保持训练的延续性。通过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促进学生核心力量不断提升。
结语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恰似一场跨越学段的接力长跑,而实心球教学中的核心力量训练便是其中关键的接力棒。小学阶段播撒下核心力量训练的种子,以趣味游戏滋养其萌芽;初中阶段则精心浇灌,用竞赛挑战助力其茁壮成长。通过构建学段衔接的训练目标、创新教学形式、实施个性化指导以及强化家校协同,我们为学生搭建起了一座从基础到进阶、从懵懂到精通的桥梁。在这座桥梁上,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强健的体魄,更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1] 陈甫斐 . 小学体育前抛实心球教学策略研究 [J]. 田径 ,2023,(11):3-4.
[2] 应强 . 例谈小学体育实心球教学的有效策略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9(15):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