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刘益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小池镇滨江三小徐港校区 435500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智慧课堂凭借着数据驱动以及动态交互的独特特性,成了推动学科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支撑要素。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感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需要依靠智慧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的升级。开展关于智慧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是顺应教育技术发展趋势、落实以学生为核心这一教育理念的关键行动,通过深入剖析智慧课堂和数学教学相融合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策略设计的理论根基以及操作的具体方向,能够为数学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进而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整体质量以及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一、技术赋能课堂,重构数学教学新生态

技术赋能应当以教学目标作为指引,对智慧课堂交互平台、数据采集系统以及资源库的功能予以整合。在教学准备时,教师依据学情分析结果,从资源库中挑选适配的素材,进而构建分层的资源体系,助力差异化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借助实时互动工具搭建交流通道,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流通;开启数据采集工作,捕捉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动态调整教学节奏 [1]。课程结束后,借助个性化平台推送与学生情况适配的练习及拓展性资源,延续教学活动。如此一来,能够构建起一个涵盖“课前—— 课中——课后”的完整闭环教学生态体系,对教学流程以及师生关系进行重新构建。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凭借智慧平台推送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动态拆解影像资料,从而使学生预先体会图形转化的内在逻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白板所具备的绘图效能,引领学生自主拖动图形组件开展拼组活动,并且实时上传拼组所得到的成果。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全体学生的操作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图形转化方面的理解偏差,借助屏幕广播的功能进行集中性的讲解;课程结束之后,依据课堂所采集的数据为尚未掌握梯形面积推导方法的学生推送分步演示的动画内容,为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推送有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拓展性练习题,以此实现分层式的教学目标。

二、思维可视化设计,激活学生认知内驱力

思维可视化的设计应当与数学知识的逻辑以及学生的思维规律相契合,从而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直观的呈现。在概念教学方面,可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相应的框架,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概念的本质,进而建立认知结构。对于运算教学,可通过流程图展现步骤的逻辑以及算理,助力学生精准地把握运算规律。当面临解决问题的情况时,运用关系结构图显性化数量关系。如此一来,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还能引导学生自行绘制图表,进一步深化思维,促使学生感知思维路径,强化对知识的掌控感,充分激发其主动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升思维能力[2]。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除法运算的分步流程示意图,用不同的色彩标注“试商”“调商”等关键步骤及对应的算理,如用蓝色框标注“把除数当作整十数试商”的思维逻辑。随后,引导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自行绘制“ 192÷32 ”的运算流程图,并标记每个步骤的思考依据。绘制完成后,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之后,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引领学生对比不同流程图形呈现出的逻辑差别,剖析最合适的思考途径,让学生在绘制流程图形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清晰掌握除法运算的思维逻辑,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认识与理解。

三、评价体系创新,驱动教学质量再提升

创新评价体系时,需搭建一个立足于智慧数据的、具有多元化特征的过程性评价框架。评价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状态,其中涵盖知识、思维、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借助智慧平台对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探究活动等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记录,以此实现全面性的评价。评价方式整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评价,借助匿名功能保障评价的客观性,利用数据报表辅助学生开展反思活动。评价结果用于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依据所获取的数据确定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进而对教学方法加以优化,同时还可以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构建起“评价—— 反馈——改进”的闭环模式,持续有力地推动教学质量实现提升。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探究阶段,凭借教学平台详细记录学生参与“测量物体长度”活动的具体次数,以及他们所提交的测量数据的准确情况。在课后作业的处理方面,教师可借助教学平台具备的自动批改功能,精确统计学生在单位换算题目上的正确率。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自我评价问卷,促使学生深入反思自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水平;同时发起相互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彼此对测量报告的完整程度进行点评。教师依据教学平台生成的评价报表,可以察觉到学生在“毫米与厘米换算”这一知识点上存在混淆的情况。于是在次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着重对该知识点展开讲解,并且为作业正确率低于 80% 的学生推送换算方面的专项练习内容,从而让教学评价可以切实地为教学质量的改进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服务。

结语

智慧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念革新的空间。借助技术的赋能对教学场景进行重新构建,通过思维的可视化激发认知的潜在能力,依靠评价体系的创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三个方面一同构建起智慧化数学课堂的生态循环体系。未来需要更进一步去探寻技术工具和数学本质的深度融合机制,使思维可视化设计的理论架构更加完善,让评价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模型得到优化,促使智慧教育从单纯的技术应用实现到教育价值创造的实质性突破,从而为培养具备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数学素养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素萍 . 智慧教育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36):155-157.

[2] 张忠明 .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