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有本课堂: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葛宁贤

常熟市启文小学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持续变革创新。本文深入剖析有本课堂的内涵、特性及构建意义,着重探讨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结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和五年级下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的教学,致力于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转变课堂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实际需求,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有本课堂;小学道德与法治;全面发展;教学应用

一、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有本课堂模式的引入,为该课程教学注入新活力。如何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有效践行有本课堂理念,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两课为例,深入探究有本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之道[1]。

二、有本课堂含义与特点

(一)含义

有本课堂秉持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稳稳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它极为注重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实践体验机会,一切教学安排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长远发展。其核心要旨在于 “以学生为本”,通过实践活动的有力驱动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合作,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水平,致力于塑造具备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二)特点

第一,以学生为本。有本课堂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二,实践导向。有本课堂强调实践性,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和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思考,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2];第三,互动合作。有本课堂通过讨论、分享、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第四,关注全面发展。有本课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还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构建有本课堂样态的意义

(一)培育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教学中,学生深入挖掘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丰富内涵,通过自主收集资料、整理分析,策划并开展富有创意的文化展示活动。例如,有的小组以“世界文化之旅”为主题,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将各国特色手工艺品、服饰图片、传统美食介绍等巧妙融合,以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讲解方式呈现给同学们,这一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策划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他们还尝试以跨文化交流的视角重新演绎传统故事,如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对比改编,创作成小型舞台剧,在角色塑造、情节编排和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突破常规思维,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融合运用。

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里,学生为模拟外交场景,积极查阅大量新中国外交历史资料,从万隆会议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重大外交事件中汲取智慧。在模拟联合国安理会会议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代表,针对国际热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与协商。他们需要根据所代表国家的立场制定外交策略,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极大激发。比如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议题时,学生们借鉴新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性地提出多边合作框架下的新型责任分担机制,展现出对国际事务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

(二)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

《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则着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这是学生个性成长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支柱。学生通过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等,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力量。在讲述革命先辈们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奋斗的故事时,学生们被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坚韧品质所打动,进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追求,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在个性塑造上更加注重培养坚毅、担当、奉献等优秀品质,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奠定基础。

(三)构筑师生互动桥梁

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中,师生共同分析新中国发展成就。教师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为切入点,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背景和深远影响,与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则通过自主收集资料,补充丰富的细节内容,如民间外交在促进两国关系改善中的作用等。在探讨新中国法治建设历程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从《共同纲领》到现行宪法的发展脉络,教师讲解法律条文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学生分享自己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感悟和疑问。这种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使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双向的智慧交流,有助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关系基础。

四、有本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精研目标,锚定教学方向

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的教学中,主题紧密围绕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与伟大成就展开。教学目标深度聚焦,旨在引领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准备,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众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深刻体会其中所彰显的人民团结一心的伟大力量。使学生清晰知晓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从结束被侵略、被压迫历史,到中国人民从此挺直腰杆站起来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真切感受这一历史进程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通过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土地、《婚姻法》保障妇女权益、扫盲运动提升民众文化素养以及西藏和平解放实现祖国大陆统一等具体事例,体会新中国在各个领域为人民谋福祉的努力,进而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的强烈自豪感,坚定对国家发展的信心,以全面深入的认知构建起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系统理解体系。例如,在讲解政治协商会议时,引导学生分析各党派、区域、军队、团体及特邀人士代表参与的意义,理解新中国成立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二)巧设情境,点燃学习激情

在《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的教学中,巧妙创设“世界文化博览会”情境。以2025年世博会即将举办,招募世界文化推荐官为契机,将学生带入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情境之中。学生们为了胜任推荐官,积极参与到各个考验环节。在考验第二关“践行礼仪,现学现卖”里,当面对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展示时,学生们热情高涨。如在学习泰国见面礼仪时,台上的学生认真模仿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并微微低头的动作,台下同学也积极回应,课堂氛围热烈。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各国礼仪文化的差异,更在互动中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浓厚兴趣,仿佛置身于真正的世界文化交流舞台。

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时,精心设置“新中国历史回顾展”情境。从回顾中国共产党28年奋战历程的视频开始,将学生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在讲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邀请学生扮演不同的代表角色,如党派代表、区域代表等,模拟会议现场的发言与讨论。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深入研究资料,深刻体会到人民团结一心共商国是的伟大力量。而在观看开国大典视频环节,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新中国成立时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感受到全国人民的沸腾与喜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对新中国历史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三)倡行合作,培养全面发展

在《多彩的世界文化》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充分发挥创意与智慧,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内容。饮食组在探究多元饮食文化时,详细分析了中国面食、意大利披萨、日本生食等特色食物。学生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中国面食的丰富多样得益于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意大利披萨的流行与当地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提供丰富原料密切相关;日本生食则与岛国丰富的海洋资源紧密相连。在成果展示中,他们不仅清晰阐述了食物特色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的关系,还通过制作美食手抄报、分享美食故事等方式,生动展示了各国美食文化的魅力,锻炼了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

建筑组的同学们积极探索不同国家建筑文化的奥秘。第一小组在研究蒙古包、冰屋、干栏式房屋和 “牛粪屋” 等特色建筑时,深入挖掘其设计背后的原因。他们发现蒙古包便于拆卸和组装,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冰屋利用冰雪的隔热特性,适应北极圈的严寒环境;干栏式房屋能防潮防虫,与东南亚潮湿的气候相适应;“牛粪屋” 则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利用现有资源的智慧结晶。第二小组在为鲁滨逊设计房屋的任务中,充分考虑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与适用性,如木材的易加工性、石头的坚固性等,并结合鲁滨逊所处的海岛环境,阐述选择材料的理由,展现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思维能力。

出行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多元出行文化时也有出色表现。第五小组以意大利威尼斯的船、丹麦的自行车、越南的三轮车和葡萄牙的竹篮雪橇等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成为当地主要出行方式的原因。他们发现威尼斯的水路交通是基于城市独特的水乡地理环境;丹麦的自行车文化源于环保意识和平坦地形;越南三轮车在特定区域的盛行与当地的旅游和城市布局有关;葡萄牙竹篮雪橇则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形条件下的产物。第六小组在 “我问你答” 的有奖竞猜活动中,巧妙设置问题,如根据出行工具特点猜出相应国家等,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不同国家出行文化的记忆,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这些丰富多样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知识掌握、思维拓展、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开展实践,加强情感体验

在《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教学之后,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文化交融社区行”实践活动。学生们依据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将世界各国文化进行分类整理,制作成精美的宣传手册,手册中涵盖了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舞蹈艺术、特色建筑、美食文化以及出行方式等丰富内容。例如,在介绍礼仪文化时,详细阐述了泰国双手合十礼、韩国鞠躬礼、美国握手礼等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在美食文化部分,生动描述了意大利披萨、日本寿司、中国饺子等美食的制作原料、口味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寓意。学生们还排练了富有各国文化特色的节目,如热情奔放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优美典雅的中国古典舞等。走进社区后,学生们积极向居民发放宣传手册,耐心讲解其中的文化知识,并且现场表演节目,邀请居民一同参与互动体验。通过与居民们一起学习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共同品尝各国美食(如准备一些简单的日本寿司、意大利面等小点心供居民品尝)、欣赏舞蹈表演等活动,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接纳,营造出浓厚的社区文化交流氛围,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之后,有序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学生们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前人民遭受的苦难与抗争,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胜利的伟大意义。他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的艰辛历程,如工业起步阶段的简陋设备与工人们的拼搏精神;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经济快速发展到科技日新月异,如展示的一些老照片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新科技产品体现着创新成果等。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们聆听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面对庄严的国旗、国徽、国歌展示区域,心中涌起强烈的爱国情感。国旗组的学生们在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刻,回想起课堂上学习到的国旗设计理念,深刻体会到红色象征革命、五星象征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深刻含义,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国徽组的学生们凝视着国徽上的天安门、谷穗、齿轮和五星,理解了其代表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不屈精神以及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紧密结合,自豪感溢于言表;国歌组的学生们站在那里,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歌声激昂,仿佛回到了那个民族危亡、全民奋起抗争的年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通过实地参观,学生们亲身感受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得到极大强化,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信念。

五、结论

通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中构建有本课堂样态,显著提升了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强化师生互动合作,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未来应持续深入探索有本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与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小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陕西教育,2023 (Z2):59.

[2]陈苏萍.丰富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新教师, 2023(07):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