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家翻译能力视域下的中国博物馆文本英译问题探究

作者

尹梦月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54

中国博物馆文本翻译研究自 1991 年起步,长期聚焦语言纠错与方法优化,凸显其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作为国家文化外交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翻译直接影响国际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年均接待外籍人士超 2700 万人次,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高质量翻译需兼顾术语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既关乎教育功能实现,也是跨文化信息传递的关键。国家翻译能力体现在质量管理、传播效能及技术支持三方面,博物馆翻译既是国家翻译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国家翻译能力与中国博物馆翻译

1.1 国家翻译能力的定义

国家翻译能力是国家语言能力的核心构成,涵盖翻译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资源管理、实践服务、成果发布、传播效果提升,以及语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可分为管理、实践、传播、发展四个子领域,参与主体包括所有体现国家利益的相关活动及机构。

1.2 国家翻译能力和中国博物馆翻译之间的关系

研究国家翻译能力对中国博物馆翻译意义深远,直接关联文化、意识形态及体制政策的传播效果,影响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与文化传递的广度和深度。在博物馆场景中,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介绍中国文化、历史价值、核心价值观及政治理念的重要媒介。国家翻译能力的研究与发展,对制定有效的博物馆翻译政策、策略及传播战略至关重要,既利于优化展示文本与解说词翻译质量,又能确保其恰当反映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从而促进文化传播、强化软实力构建,为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的主动性与影响力提供支撑。

二、中国博物馆的英译现状

2.1 格式不规范

主要体现为大小写与斜体使用不规范。文物名称作为专有名词,除虚词外需首字母大写,如河南博物院 “青釉猪圈” 译为 “Celadonglazed pigpen mode”(建议:Celadon Glazed Pigpen Mode);中国国家博物馆 “持扇侍女石刻” 译为 “Stone carving of maid with fan”(建议:Stone Carving of Maid with Fan)。斜体适用于作品标题(书籍、书画等)及非英语外来词(如汉语拼音),例如 “青铜爵” 译为 “Bronze Jue (winevessel)”(需斜体标注 “Jue”);《中国陶瓷史》《平定伊犁回部得胜图》复制品等标题译法亦需规范斜体使用。格式规范是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

2.2 语言错误

包括拼写、用词及语法错误。拼写错误如河南博物院 “青釉暗花鼎式瓷炉” 中 “with” 误作 “W”,“黑釉橄榄瓷尊” 中 “vessel”错拼为“vessle”;洛阳博物馆“陶盘”译为“Plottery Plate”(应为“PotteryPlate”),此类错误易造成理解障碍。

语法错误集中在时态、语态与语序,如中国丝绸博物馆 “1874年陈启沅创办我国第一家机器剿丝厂” 译为 “Chen Qiyuan establishesfirst...1874”( 应 为 established);“ 盘 金 彩 绣 图 龙 补” 译 为 “Giltembroidered patch with dragon roundel”( 建 议 调 整 为 “Gilt patchembroidered with dragon roundel”)。

2.3 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

中外文化差异导致部分文物名称及特征存在翻译障碍。如古乐器“瑟” 译为 “Se-harp” 未能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古代器具 “豆”

译为 “Dou-dish” 易引发误解,反映出文化专有项转换的难度。

2.4 译名不统一

同一事物译法不一致现象突出,如 “长江” 在荆州博物馆译文中同时出现 “Changjiang River” 与 “Yangtze River”;《易经》译为 “YiClassic”(规范译法应为 “The Book of Changes”)。译名混乱不仅困扰读者,更可能误导外国游客,影响文化传播的准确性。

三、从国家翻译能力层面对中国博物馆翻译能力提升的建议

3.1 增强专业人员的翻译培训

提升博物馆翻译质量需强化译员培训:国家应制定涵盖专业知识、文化背景、实操练习及现代翻译技术的培训计划,以提升其对文化遗产的理解与翻译技能;同时定期开展国际交流,助力译员拓宽视野、更新知识。

3.2 利用高科技工具提升翻译准确性

应推广人工智能翻译系统、机器学习平台等工具,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与效率。此类工具可辅助译员在保证语言精确性与文化适宜性的同时处理大量任务,尤其适用于标准化翻译。国家需支持相关技术研发并推广应用,实现翻译工作的高效化与标准化。

3.3 推进政策支持和合作提升翻译质量

提升翻译质量需国家政策支持,包括制定前瞻性政策以保障质量与一致性、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质量标准及通过法规保护版权与质量。此外,应鼓励与国际翻译机构及外国博物馆合作,共享资源、技术与经验,推动翻译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

结论

通过对多个博物馆文本的英译案例分析,笔者发现我国博物馆文本翻译存在着如格式问题,语法问题,文化内涵确实以及译名不统一等问题。鉴于国家翻译能力对于提升博物馆翻译质量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笔者提出国家翻译能力层面的针对性改进建议,包括专业培训、技术利用和政策支持,我们期望能系统性地提升翻译实践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示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这些措施的实施,中国博物馆的翻译质量将逐步提高,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文化的全球传播和共享。

参考文献

[1] 杨枫 . 国家翻译能力建构的国家意识与国家传播 [J]. 中国翻译 ,2021,42(04):15- 19.

[2] 任文 , 李娟娟 . 国家翻译能力研究:概念、要素、意义 [J]. 中国翻译 ,2021,42(04):5- 14+191.

[3] 蓝红军 . 国家翻译实践——从现实需求到理论建构 [J]. 外国语文 ,2020,36(05):112- 118.

[4] 张佩瑶 . 从“ 软实力” 的角度自我剖析《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 (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的选、译、评、注 [J]. 中国翻译,2007(6):36- 41.

[5] 刘伊丽 . 对博物馆翻译工作的思考——《博物馆展览英译文本问题的思考——以河南地区博物馆为例》读后感 [J]. 现代职业教育 ,2015,(30):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