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散文片段教学论刍议

作者

谢莉

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今天,在这里我想提出并提倡一种新的散文教学模式,叫做“散文片段教学”。这是因为我注意到,现在的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两种极端。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教师喜欢面面俱到的讲解。另一种极端是新派的教学,教师几乎淡出了讲台。教师力争少讲甚至不讲,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样做的结果,虽然放大了学生的“学”,但却削弱了教师的“教”,无形中让学生缺失了“学”的效仿和榜样,加重了“学”的负担,加大了“学”的难度,长期坚持的结果,很有可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的心理。

所以,我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叫做“散文片段教学”。

这里的“片段”二字就是提倡散文教学划篇为段,化整为零,首先减少“教”的量,遵循由少到多,由段到篇,由浅入深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整体感知、片段讲析、潜读品鉴、交流展示、联系对比、迁移运用六个步骤,下面我将分别予以阐述。

一、整体感知

这个步骤可以概括为一个字——“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语言,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思想感情,为后面的赏鉴做好准备。一方面让学生和文章亲密接触,产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全局感,不至于在片段分析中割裂整体。“感”是感触,最直接地感受接触文章的语言。方法主要是美读,教师要教会并训练学生美读的技能,要求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声音洪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知”是知晓,了解内容,把握主旨。学生可通过初步阅读或适当查阅资料,初步弄清文章的主旨。感和知在美读中是相互促进的。

二、片段讲析

这个步骤也概括为一个字——“听”。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选取文章中主要的或者最具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讲解,这个片段可以是文中某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某几个段落。比如讲析《荷塘月色》可选取文章第 4 段,讲析《故都的秋》可选取文章第 3 段。对散文的品鉴应首先落实到对语言的品味上,这一点我非常欣赏武汉六中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的“语感派”理论以及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理论。学生赏析散文,首先接触到的是散文的语言,最先让他感兴趣的也是散文的语言,在美读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语言有了最直接的感受,教师应该趁此机会,抓住片段中的语言点,带领学生深入挖掘。通过品写景、品抒情、品阐理、品形象、品手法,对具体语句和字词予以解读,品出语言的形象感、情趣感、理趣感、韵律感和分寸感。例如,《荷塘月色》中写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要让学生品出“娇小、鲜亮、灵动、清新、纯洁、妩媚、古典、高贵、光彩夺目”等形象特点,品咂语言的意味。

三、潜读品鉴

这个步骤概括为— “思”

上一步骤中,教师的讲解和示例,要让学生明白赏鉴散文语段的基本方向、基本方法和基本理念,就好像在“思”和“读”之间架起了桥梁,在学生这一“方塘”和课文这一“源头”中间通了沟渠。掌握了赏鉴的方法,“活水”自然汩汩来,渠成水到,静心“沉淀”,接下来就需“潜读品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其它的语段,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相似的其它文章的片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学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由浅入深,最终形成能力。比如,在《故都的秋》“秋雨图”这一片段的赏析中,学生运用抓取重点字词的方法,很快就找出了“卷”“露”“着”“咬”“立”等动词并将其作为重点进行赏析;学生运用“替换词语”的赏析方法,将语段中的拟声词“息列索落”替换为“淅沥淅沥”“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噼里啪啦”等词语,通过比较,从中体会出了作者用词的妙处。

四、交流展示

这个步骤概括为— “说”。

我认为,“说”是当前中学教育做得很不足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教师依然是“说”的主体,学生表达的机会依然不够,愿望得不到满足,自己学习的体会得不到表达和展示,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倦怠,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才能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尽量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而片段赏鉴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锁定在了片段的语言点上,经过上一过程的潜读思考,学生的表达就会言之有物,学生的分析就能言之有理。

五、联系探究

这个步骤概括为— “悟”。

一是探究文章的思路,二是探究文章的主旨,三是探究文章的写法。片段教学不是断章取义,而是要有所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深入探究文章的思路、主旨和写法。比如学习《荷塘月色》,需要结合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弄清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深层次的原因。通过对比第 4、5、6 三个段的写法,让学生体会作者那“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的变化,三个段虽无一字言情,但从所写景物的变化中可发现第 4 段透露出的“淡淡的喜悦”要略略多于“淡淡的忧伤”,第5 段透露出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几乎均衡,但第 6 段透露出的“淡淡的忧伤”要略略多于“淡淡的喜悦”。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作者在写景中对情感的拿捏是何等恰当。

六、迁移运用

这个步骤概括为— “写”。

所有的学习的体会和感悟最后都要通过“写”来体现出来,只有读得更深,感悟得更透,写作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得以提高。比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单纯的讲解让学生学习运用,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但如果结合学生对课文的赏鉴和“悟”的结果,学生的写作运用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所以,我一向倡导先贤们提出的“以读促写”的写作方法,与其让学生们在写作上“眼低手低”,还不如先让他们“眼高”起来,以“眼高”促进“手高”的发展。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散文阅读方面不断总结并努力践行的一种不成熟的教法,我期望通过这种模式的探索,让学生学会赏鉴散文的方法,在“读听思说悟写”等六个方面获得发展;期望通过这种教法学法的改变,最终找到一种可以真正“少教多学”的思路,从而让教师从繁重的教中解脱出来,也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中找到真正的乐趣,获得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