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数据时代企业保密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

赵 妮 关福荣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气厂 陕西 西安 710000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大数据技术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但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风险也日益凸显。油气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勘探开发数据、生产运行参数及商业机密一旦泄露,不仅可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更可能危及国家能源安全。本文结合油气田企业保密管理实践,剖析大数据时代保密工作面临的深层挑战,并提出系统性应对策略。

一、数据爆炸式增长带来的管控难题

油气田企业每日产生的数据量正以指数级攀升。以某大型油气田为例,其单日采集的测井数据、地震勘探数据及生产监控数据总量已突破 500TB,相当于 200 座国家图书馆的藏书量。这种数据洪流导致传统保密管理体系出现结构性失衡:传统基于物理隔离的防护模式难以应对云存储、边缘计算等新场景,某企业曾因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数据混用,导致 300GB 未脱敏的勘探数据意外暴露;数据流转链条的延长使追踪溯源难度激增,某跨国油气公司调查显示,其内部数据从产生到最终应用需经过17 个系统、23 个部门,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泄露缺口。

更严峻的是,数据价值密度差异加剧了保护成本与效率的矛盾。在地震勘探数据中,真正具有商业价值的可能仅占 0.3% ,但全面加密处理却需消耗相当于普通数据处理 5 倍的算力资源。这种 " 过度防护 "与" 防护不足" 并存的现象,在油气田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尤为突出。

二、技术依赖催生的新型风险敞口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保密管理范式。某油气田企业引入的智能分析系统,在提升勘探效率的同时,其训练数据集被证实可反向推演出区块地质构造特征。这种 " 算法黑箱 " 带来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当攻击者通过输入特定参数诱导模型输出敏感信息时,传统防护机制往往难以察觉。

物联网设备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了攻击面。某油田在数字化改造中部署了 12 万个传感器节点,但其中 23% 存在固件未及时更新问题,黑客利用这些漏洞成功入侵控制系统,篡改输油管道压力数据长达 47 小时未被发现。这种 " 小设备、大风险 " 的特征,要求保密管理必须从单一的信息防护转向系统性的网络安全防御。

三、人员管理面临的复合型挑战

油气田行业数字化转型关键攻坚期,人员管理成保密防线薄弱环节。某权威机构溯源分析近五年数据泄露事件, 62% 的泄密源于内部人员,背后是操作失误与主观泄密交织。某企业技术骨干离职交接时,在核心工艺参数库植入后门程序,持续窃取关键数据 8 个月,致竞争对手同类技术研发周期缩短 30% ,暴露传统权限管理机制缺陷,技术人员掌握最高权限与核心机密时,离职流程难阻数据外泄。

供应链风险向组织内部渗透问题突出。某油气田服务商工程师利用系统维护权限,三个月内窃取 15 个油气区块产能数据,经多层中介流转至境外机构,引发国际期货市场原油价格异常波动,企业市值单日蒸发17 亿元,凸显单一企业保密体系难抵御供应链末梢风险。

人员管理还面临认知偏差与技术发展错位。某油田安全培训测试显示, 78% 的一线员工认为数据泄露离自己远,但 63% 的 U 盘违规使用涉事者接受过保密教育,折射传统宣教模式低效,90 后、00 后员工对说教式培训抵触率达 82% 。某企业引入游戏化学习平台,使员工主动上报安全隐患比例提升至 43% ,但行业覆盖率不足 15% 。

不同代际员工共事带来新挑战。00 后员工使用个人云盘同步工作文件频率是 70 后的 3.2 倍,引发的非授权数据外传事件占比达 37% ,且年轻一代对监控软件抵触,使传统DLP 系统拦截成功率下降 28% 。

这要求保密管理思维从“禁止性”转向“引导性”,某企业“安全积分”制度成效显著,违规操作发生率降 65% ,但普及尚需时日。面对挑战,油气田企业探索新型管理模式,某企业构建“人员风险画像”系统,可提前 90 天预警泄密风险,但需与组织文化变革同步推进,以实现人员管理从被动防守到主动防御。

四、油气田企业保密管理创新实践

面对挑战,领先企业已构建起三维防护体系:在技术维度,采用动态加密与量子加密相结合的混合防护方案,使核心数据传输安全性提升 9 倍,同时开发数据水印溯源系统,将泄露事件调查周期从平均 28天缩短至 3 天;在管理维度,建立 " 数据分类分级 + 权限动态调整 " 机制,根据员工岗位变动实时更新访问权限,某企业实施后异常访问行为下降 76% ;在文化维度,创建 " 保密考核 " 制度,将数据安全行为与绩效考核挂钩,员工主动上报安全隐患的比例提升至 43% 。

值得借鉴的是某油气田企业的" 红蓝对抗" 演练模式:通过模拟黑客攻击、内部泄密等 18 类典型场景,每年开展 36 次实战化演习,近三年累计发现并修复系统漏洞 217 个,员工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65% 。这种"以攻促防"的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培训形式化、效果难评估的困局。

五、前瞻性对策建议

1. 规范涉密载体管理:制定涉密载体全流程管控细则,涵盖采购、使用、存储、销毁各环节。为涉密 U 盘、移动硬盘等设备编号登记,明确专人使用,定期核查使用记录,防止违规操作。在存储区域安装监控,实时监控,确保载体安全存放。

2. 定期清理敏感信息:建立计算机敏感信息定期清理制度,要求员工定期自查办公电脑,清理过期、无用及敏感数据。利用专业清理软件,深度清除硬盘残留数据,尤其关注临时文件夹、回收站等位置,防止数据恢复导致信息泄露。

3. 优化涉密人员培训:依据岗位与代际差异,定制个性化保密培训方案。增加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互动环节,如模拟数据泄露场景,提升员工应对能力。定期开展保密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激发学习热情。

4. 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将保密法律法规纳入日常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保密法》《数据安全法》等,邀请专家解读,明确法律要求与违规后果。通过宣传栏、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法规更新与典型案例,增强员工法律意识。

5. 深化供应链保密管理:合作前严格审查供应商、服务商保密资质,签订保密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定期开展保密检查与评估,对存在风险的及时整改或终止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交互安全。

六、结语

大数据时代的企业保密管理已演变为涉及技术、管理、法律的多维博弈。油气田行业的实践表明,唯有构建“技术硬控制 + 管理软约束+ 文化内驱动”的立体防护体系,方能在数据开放与安全保障间实现动态平衡。这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不仅关乎企业生存发展,更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防线。

参考文献

[1] 方予辰, 袁小燕. 信息化时代油气田企业保密工作管理问题与对策 [J]. 现代企业 ,2023(9):10- 12.

[2] 张东亮 , 刘冲 , 董文辉 . 大数据时代档案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 商品与质量 ,2020(26):29.

[3] 车琴 , 杨汝模 . 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如何做好保密工作 [J]. 企业文化(中旬刊),2019(1):218.

作者简介:赵妮,1975 年 - 女,汉族,人,大学本科,助理政工师,主要从事政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