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医用化学教学设计和实施研究》
陆超
金山区卫生学校 上海市 201599
《2017 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构成了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化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全面展示了化学课程对学生未来成长的深远影响。化学核心素养涵盖了五个主要方面,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些要素(统称为化学核心素养)深刻揭示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特性。
1 如何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
所谓化学核心素养,是指在化学认知中发展起来的并在解决与化学相关的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关键素养。落实化学核心素养,可丰富教学内容,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初中化学教师要仔细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仔细研究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实施相关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渗透丰富化学知识的同时,高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助力教学质量提高[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依据新课程标准,从“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进行了界定。其中,“内容标准”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学业标准”则详尽描述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3]。学业标准与内容标准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联系,学业标准的实现依赖于内容标准。随着学业标准的实现,内容标准能够持续扩展其深度和广度。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这两个标准的有效连接和融合[4]。因此,就目前而言,在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实践领域,如何针对学生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采用的方法和策略
本研究中的教学设计充分解析了医用化学教材中电解质溶液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内容,时刻渗透宏 - 微观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对媒体动画技术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链的运用,临床医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在案例实施的最后阶段,通过学生表现的反馈和教师的评价,进行深入的思考、交流和讨论,以进一步确认本研究项目中四个教学案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随后,进行反思和改进。本次实践研究揭示了:将宏观与微观的思维模式相结合、创建真实的问题情境、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以及利用现代媒体技术等策略,在提升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本研究面对的是 23 级中高职护理专业的初中毕业学生,采用的教材为 “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公共机基础课程教材)《化学》(医药卫生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内容,充分考虑了初中起点的学生基础以及护理专业的特点,涵盖了物质的量、电解质溶液、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烃及其衍生物、生命中的能量有机物等大部分高中内容 . 以第三章电解质溶液为单元设计内容,分别设计了“电解质的电离”、“盐溶液的酸碱性”、“缓冲溶液”、“溶液的渗透压”四个教学案例,并以“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渗透压”两个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3 课堂教学实施案例
以《溶液的渗透压》为例,本节教学在充分解析化学的教学大纲、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以及临床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内容比较抽象,渗透现象的实质如果通过老师一般的讲解,学生根本难以理解,所以在设计之初就确定采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结合的方式,让微观的变化以直观具象来呈现,所以本节内容一共设计了“半透膜的性质”、“渗透现象的产生”、“渗透现象的解释”和“红细胞在不同盐水中的形态变化”四个多媒体动画,分别用来解释半透膜的特点、渗透现象、渗透现象的实质以及溶血和皱缩现象,再结合宏观实验验证(腌黄瓜)和高倍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图呈现,教学实践采用的是多媒体课堂教学场景模式,让学生从宏 - 微观角度认识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从宏 - 微观角度认识红细胞的溶血和皱缩现象,让抽象的化学变化现象和化学理论具象化,提高了本节内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较好地诠释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综上所述,宏观视角具有可视性,而微观视角具有抽象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案例,指导学生借助宏观现象,推断微观粒子的改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本质。这种将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起来的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联,以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认真分析教材,精心教学设计,拓展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评价体系,不断实践和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的理解,扩展对物质世界的视野;辅助学生构建基础科学概念,精通科学技巧,提升科学探索技能,深化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社会责任感,领悟化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作为一线化学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
[2] 扎西吉 . 核心素养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J]. 亚太教育 ,2023,(03):164-166.
[3] 孙波 孙吉凤 . 高中化学单元设计策略研究 [J]. 教育 . 校长参考,2019(04)
[4] 谭燕坤. 基于三重表征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研究[D].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陆超 1966.7 男 上海金山 汉 大学本科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 化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