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闻采访中语言的对象性表达方法探讨
曾雁骅
广西桂林永远福县融媒体中心 54189
1 明确采访对象身份,精准调整语言风格
采访对象的身份千差万别,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群。记者在采访前,必须对采访对象的身份有清晰了解,并据此精准调整语言风格。
面对老年采访对象,语言应体现出尊重与关怀,用词要通俗易懂、语速适中。老年群体可能对新兴词汇和复杂的表达方式理解存在困难,记者应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模式进行交流。例如在采访一位退休老教师时,记者可以说:“老师,您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大半辈子,一定有很多难忘的教学经历,能和我们分享吗?”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对老教师的尊重,又以亲切、平和的语气拉近了与采访对象的距离,便于对方敞开心扉讲述故事。
对于年轻采访对象,记者可以适当融入一些时尚、流行的元素,使语言更具活力与亲和力。年轻群体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记者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风格能够迅速建立共鸣。比如在采访一位年轻的创业者时,记者可以问:“听说你创业的项目特别有创意,能和我们讲讲是怎么想到这个点子的吗?感觉你超酷的!”这种带有一定时尚感和赞赏意味的表达,更容易激发年轻采访对象的表达欲望。
若采访对象是专业人士,如科学家、医生等,记者则需要使用相对专业、严谨的语言,以体现对对方专业领域的尊重,同时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在采访一位医学专家关于新型疾病治疗进展时,记者应提前了解相关医学术语,提问时可以说:“专家,目前针对这种新型疾病,在治疗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新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如何?”这样的提问方式既展现了记者的专业素养,又能与专家进行有效的专业交流。
2 关注采访对象情绪,灵活运用语言技巧
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情绪会随着采访内容的推进而不断变化。记者要敏锐捕捉这些情绪变化,灵活运用语言技巧进行引导和安抚。
当采访对象表现出紧张、不安的情绪时,记者应采用温和、舒缓的语言进行安抚,帮助对方放松心情。例如在采访一位刚刚经历重大事故的幸存者时,对方可能还处于惊魂未定的状态,记者可以说:“您先别着急,慢慢说,我们就是想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您能勇敢地站出来讲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样的表达给予采访对象充分的鼓励和支持,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更愿意配合采访。
若采访对象在讲述过程中出现愤怒、激动的情绪,记者要保持冷静,用平和、理性的语言引导对方回归到正常的交流轨道。比如在采访一位因权益受损而愤怒的消费者时,记者可以说:“我非常理解您此刻的愤怒,但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情况,咱们还是冷静一下,详细说说事情的经过,好吗?”通过这样的语言,记者既表达了对采访对象情绪的理解,又将话题引导到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上。
当采访对象表现出积极、热情的情绪时,记者要抓住时机,用积极的语言回应,进一步激发对方的表达热情。例如在采访一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时,对方充满激情地讲述自己的公益经历,记者可以说:“您说得太棒了!您的这些行动真的给很多人带来了希望和改变,能再多和我们分享一些具体的细节吗?”这种积极的回应能够增强采访对象的自信心,使其更深入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3 依据采访主题和目的,合理组织语言表达
不同的采访主题和目的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记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组织语言,以达到最佳的采访效果。
如果采访主题是关于重大事件的调查报道,记者需要以严谨、客观的语言进行提问和记录。在采访事件相关知情人时,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确保获取的信息真实可靠。例如在调查一起环境污染事件时,记者可以问:“您在事件发生前后,是否注意到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样严谨的提问,能够引导知情人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为后续的调查报道提供有力支撑。
当采访目的是为了挖掘人物故事、展现农民坚韧不拔、勤劳朴实的品质时,记者则要采用更生动、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引导采访对象深入回忆和讲述。比如在采访一位种粮能手时,记者可以说:“大叔 /大婶,您在地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去,肯定遇到过不少难关,也总有那么些个特别有滋味、让您觉得种地也值了的时刻吧?能跟我们唠唠,是哪一年的收成,或者哪件事儿,让您觉得再苦再累也得把这地种好、把庄稼伺候好吗?”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够唤起农民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分享那些饱含汗水与喜悦的真实经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可敬。
对于一些相对轻松、展现农家生活情趣或乡村新貌的采访主题,如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家乐经营等,记者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加亲切、活泼,以营造自然融洽的交流氛围。在采访一位经营采摘园的农户时,记者可以带着笑意说:“您园子里这些果子长得可真招人喜欢!看您跟游客们打交道也总是乐呵呵的。咱庄户人家过日子,肯定也有不少乐子吧?跟我们说道说道您这园子里发生的新鲜事儿、有趣事儿呗!”这种亲切家常的表达方式能够迅速拉近与农民的距离,让采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4 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直接影响到采访对象对问题的理解和回答质量,以及后续新闻报道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记者在提问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问题,避免问题过于零散、混乱。例如在采访一位企业负责人关于企业发展战略时,可以先从企业的现状入手,问:“目前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主要业务有哪些?”接着再探讨未来的发展规划,问:“针对未来的市场趋势,企业制定了怎样的发展战略?有哪些具体的目标和措施?”通过这样有条理的提问,能够让采访对象系统地回答问题,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同时,记者在记录采访内容时,也要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准确清晰地记录采访对象的回答。在整理采访笔记时,要按照问题的顺序和采访对象的回答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确保信息完整、准确。这样在撰写新闻报道时,才能有条不紊地引用采访内容,使报道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5 结语
总之,记者新闻采访中语言的对象性表达方法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艺术。记者要充分认识到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关注采访对象的情绪变化,依据采访主题和目的合理组织语言表达,并注重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闻采访中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为新闻报道的优质呈现奠定坚实基础,从而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为社会传递真实、准确、有深度的新闻资讯。
参考文献
[1] 何文雅. 广播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语言应用 [J]. 中国报业, 2025,(06): 166- 167.
[2] 韦盛龙 .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 [J]. 中国地市报人 ,2024, (11): 88- 89.
[3] 金菁 .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分析 [J]. 中国报业 ,2023, (24): 210- 211.
[4] 吴凯怡. 广播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语言应用策略 [J]. 西部广播电视 , 2023, 44 (16): 194- 196.
[5] 马鸿鹏 .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艺术分析 [J]. 记者摇篮 ,2023, (04): 66- 68.
[6] 张晓超, 王小青, 齐广君.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采访的语言智慧 [J].西部广播电视 , 2022, 43 (20): 197- 199.
[7] 龚怡洁 . 电视新闻访谈记者的语言风格与采访策略浅析——以《面对面》董倩为例 [J]. 东南传播 , 2020, (05): 43- 45.
[8] 曹雪旸 . 电视台记者新闻采访语言的运用探讨 [J]. 记者摇篮 ,2018, (11): 55-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