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语文读写结合作业有效实施的路径
胡小燕
河南省固始县第三初级中学 465200
当今教育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在情趣和文化认同感。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探索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不仅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将围绕如何基于教材文本、课外阅读资源及现代教育技术设计读写结合作业展开深入探讨,并结合教师指导策略与学生兴趣培养方法,构建一套系统化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初中语文读写结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还能够推动语文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
一、挖掘教材读写结合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文本是读写结合的重要载体,深入分析教材文本并找出适合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对文本的主题、结构、写作手法等多维度的剖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读写结合素材。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优美性和表达流畅性,通过文本细读法挖掘其中可用于写作的字词句,并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春天的景象。此外,教师还可以从文本的主题出发,如《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情感共鸣,从而为后续的写作积累素材。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深度解读,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其阅读与写作的迁移能力,使读写结合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设计贴合文本的作业
基于教材文本特点设计读写结合作业,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的重要环节。仿写、续写、改写等形式的作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巩固其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读后续写,选择老大臣、诚实的官员或骑士等不同角色,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人物刻画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完成故事结局的设计。这种作业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强化了其对写作技巧的掌握。此外,改写也是一种有效的读写结合方式,如在学习《雨的四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风的四季”为题进行改写训练,鼓励他们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结构,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通过此类贴合文本的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写作能力。
三、利用课外阅读资源的读写结合
课外阅读资源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升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精心选择适合的经典文学作品、优秀作文选及其他多样化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例如,推荐学生阅读《爱莲说》等文言文作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尝试用白话文或文言文进行仿写练习。同时,现代文学作品如《昆明的雨》也可作为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描写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 [1]。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双减”政策的要求,设计小组合作式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阅读心得,进一步激发其阅读兴趣[3]。通过科学选择和合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读写结合空间,助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模仿创作和拓展续写
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模仿创作和拓展续写,是提升其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例如,在学习了《济南的冬天》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描述自己熟悉的某个季节或地点,以此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迁移。此外,对于课外阅读中的经典段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重点关注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逐步培养其独立创作的能力。同时,拓展续写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如阅读完《皇帝的新装》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续写一个符合逻辑且富有创意的结局。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在创作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性。
五、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读写结合
在线学习平台为初中语文读写结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功能优势,布置形式多样的读写任务,并通过线上提交和批改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借助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1]。此外,在线学习平台还支持多媒体资源的整合,教师可以上传与课文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例如,在讲解《春》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分享春天的自然景象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细节并进行写作练习,以此激发其创作灵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运用,教师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高效的学习环境。
六、 融入多媒体资源
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融入读写结合作业,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多模态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播放济南冬季的真实场景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视觉感受进行写作练习,使其作品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此外,音频资源如配乐朗诵也可以用于读写结合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与课文主题相符的音乐,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语言的美感,并尝试用自己的文字再现这种美感。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巧妙融入,教师不仅能够丰富作业形式,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其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双重目标。
最后,教师在读写结合作业中的及时有效反馈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学生作业的细致批改与精准点评,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作业中的优点与不足,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的双重提升 [2]。具体而言,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注重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在读写结合过程中对文本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并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给予明确反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写作水平。
此文为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作业评价促进初中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nzypj2315033)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吕龙 .“ 双减” 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J]. 语文建设 ,2022,(21):74- 75.
[2] 陈龙晓 . 初中语文“ 读写结合” 高效教学探析 [J]. 写作(中),2018,0(1):16- 16.
[3] 王韶华 .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4):118-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