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油化剂对入井流体流变特性的影响比较
张晓思
新疆油田公司监督中心 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1. 引言
在钻井作业中,入井流体的流变特性对钻井效率、井壁稳定及携岩能力至关重要。油化剂作为调节流体流变性的关键添加剂,其性能直接影响钻井作业的安全与效率。然而,不同油化剂因其化学结构、作用机理及环境适应性的差异,对流变特性的影响各不相同。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实验,比较五类典型油化剂对水基钻井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揭示其作用机理,为优化钻井液配方、提升钻井作业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标准化测试方法,结合微观结构分析,全面评估油化剂的性能特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采用市售优质钠基膨润土配制基础钻井液,固定膨润土含量为 6% (w/w),通过预水化处理确保充分分散。五类油化剂的添加量统一控制在 1% (w/w),具体包括:聚合物型油化剂选用分子量 800万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乳化型油化剂为柴油( 70% )与乳化剂( 30% )组成的稳定乳化体系;表面活性剂型选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纳米复合型油化剂为表面修饰的纳米二氧化硅(粒径 20nm )与聚合物的杂化材料;生物质型油化剂采用羧甲基化改性淀粉。实验设备包括ZNN-D6 型六速旋转粘度计用于常规流变参数测定,HAAKE MARS Ⅲ旋转流变仪进行动态流变分析,Malvern Zetasizer 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颗粒分布,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观察微观结构。实验设计了三个维度的对比测试:常温( 25°C )标准条件下的基础性能比较;温度梯度( 25°C 、 60% 、 90% 、 120% )下的热稳定性测试;矿化度梯度( 0% 、 3% 、 6% 、 10%NaCl )下的抗盐性能评价。所有样品均在 11000rpm 下预剪切 5 分钟以模拟钻井循环过程,每个测试点重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测试参数包括表观粘度(AV)、塑性粘度(PV)、动切力(YP)、触变环面积、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等。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流变参数的变化规律,结合微观结构表征,系统评价各类油化剂的性能特点和作用机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常温条件下的流变性能比较
在 25°C 标准条件下,五类油化剂表现出显著不同的流变调节特性。聚合物型油化剂(HPAM)通过分子链伸展和缠结形成空间网络结构,使钻井液的动切力从基础配方的 8Pa 大幅提升至 15Pa ,表观粘度增加约 120% ,展现出优异的携岩能力。然而,这种增粘效果具有明显的剪切稀释特性,在 511s-1 的高剪切速率下粘度保留率仅为 35% ,说明其结构强度有限。乳化型油化剂主要通过油相颗粒(粒径 1-10μm )的分散增加体系内摩擦力,使塑性粘度显著提高 65% ,但对动切力的贡献较小(仅增加3Pa)。表面活性剂型油化剂(SDBS)通过降低界面张力改变流变行为,意外地使表观粘度降低约 15% ,但显著改善了流体的剪切稀释特性,这与其分子定向排列和界面滑移效应有关。纳米复合型油化剂表现出最均衡的性能提升,同时将动切力提高 12Pa ,塑性粘度增加 80% ,且在不同剪切速率下都保持稳定的粘度指数,这归因于纳米颗粒与聚合物链协同形成的刚性网络结构。生物质型油化剂(改性淀粉)的增粘效果介于聚合物型和表面活性剂型之间,但展现出最显著的触变性(触变环面积增加 200% ),这种时间依赖性特征有利于岩屑的悬浮和沉降控制。
3.2 温度稳定性比较
温度升高对各类油化剂的性能影响差异显著。聚合物型油化剂(HPAM)在 80% 时因分子链热运动加剧导致缠结度下降,增粘效果减弱约 40% ,到 120% 时几乎完全失效。红外光谱分析证实这是由于高温下酰胺基水解所致。乳化型油化剂受温度影响最大, 80% 时乳滴粒径增大 3-5 倍,体系稳定性急剧下降,表现为粘度骤降和明显的相分离。表面活性剂型油化剂(SDBS)在 90% 以下表现稳定,但在高矿化度条件下效果下降明显,这是因为盐析效应削弱了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界面活性。纳米复合型油化剂展现出惊人的温度稳定性, 120% 时仍能保持85% 以上的初始粘度,SEM观察发现其纳米网络结构在高温下保持完整,这得益于纳米 SiO2 对聚合物链的热稳定锚定作用。生物质型油化剂在90% 以下表现稳定,但超过此温度后出现明显的降解现象,粘度快速下降,这与淀粉分子的热解特性相符。动态温度扫描测试( 25-120∘C , 5% rmin)显示,纳米复合型油化剂的储能模量(G')在整个温区变化最小( <15% 波动),表明其形成的网络结构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
3.3 抗盐性能比较
矿化度增加对各类油化剂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差异。聚合物型油化剂(HPAM)在 6%NaCl 溶液中粘度损失达 60% ,这源于电荷屏蔽效应导致分子链蜷缩。乳化型油化剂的抗盐性能较好,但在高盐高温协同作用下稳定性急剧下降。表面活性剂型油化剂(SDBS)的抗盐性能最差,3%NaCl 就使其效果降低 50% ,这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盐敏特性一致。纳米复合型油化剂再次展现出最优异的抗盐性能, 10%NaCl 条件下仍能保持 70% 以上的初始粘度, Zeta 电位测试表明其表面修饰有效抑制了盐离子影响。生物质型油化剂表现出独特的盐响应特性,低盐( <3% )时性能提升,而高盐时下降,这可能与分子构象变化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温高盐( 90% , 6%NaCl )的协同作用下,纳米复合型油化剂的性能优势更加明显,其粘度保留率达到 65% ,远超其他类型油化剂(均<30% )。
3.4 微观机理分析
综合微观测试结果,可以深入理解各类油化剂的作用机理。聚合物型油化剂主要通过分子链缠结增粘,但结构热稳定性差;乳化型依赖物理分散的油滴增强粘度,但易受温度影响;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界面特性调节流变行为,但对环境敏感;纳米复合型通过纳米颗粒与聚合物的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网络,具有结构优势;生物质型依靠分子间氢键作用,但耐温性有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纳米复合型油化剂中纳米SiO2 与聚合物的界面相互作用,通过 FTIR 证实存在 Si-O-C 共价键,这种强相互作用是其优异性能的结构基础。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显示,纳米颗粒作为交联点能有效抑制聚合物链的高温热运动,这是其独特温度稳定性的微观机制。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五类油化剂对水基钻井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明确了各油化剂的优势与局限性。纳米复合型油化剂凭借其纳米颗粒与聚合物链的协同作用,展现出优异的增粘、温度稳定性及抗盐性能,成为提升钻井液流变性的理想选择。聚合物型油化剂虽增粘效果显著,但热稳定性差;乳化型油化剂受温度影响大;表面活性剂型油化剂对环境敏感;生物质型油化剂则表现出独特的盐响应特性但耐温性有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纳米复合型油化剂的优化配方及作用机制,以推动钻井液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成 , 赵海涛 , 熊跃武 , 等 . 适合高温高矿化度油藏的新型聚合物驱油剂研究 [J]. 化学工程师 ,2022,36(7):51- 54.
[2] 杨春晖 , 侯艺 , 童美 , 等 .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乳化煤油对低阶煤浮选的影响研究 [J]. 煤炭工程 ,2023,55(9):158- 164.
作者简介:张晓思,1991 年 - 女,汉,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入井流体质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