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路径构建研究
阿娜丽斯 辛灵
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 内蒙古鄂尔多斯鄂 016200
引言: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中职语文教学正面临传统模式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转型挑战。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阅读基础薄弱、兴趣缺失等问题,而传统教材内容与专业脱节、教学形式单一、评价体系僵化等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信息化技术的介入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学生需求,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文本呈现形式,借助线上平台构建动态学习社区,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因材施教”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问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中职语文教学正经历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融合的深刻变革。当前,中职学生群体普遍呈现阅读基础薄弱、兴趣缺失的显著特征,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矛盾:首先,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因初中阶段阅读训练不足,导致文本理解能力滞后,而中职教材内容往往缺乏梯度设计,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次,传统阅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性与情境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再次,评价体系僵化,过于注重标准化测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察,导致学生将阅读视为应试工具,而非终身学习技能。
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突破困境的可能性。大数据分析可精准定位学生阅读能力的薄弱环节,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可实现个性化资源推送,虚拟现实技术能构建沉浸式阅读场景,但当前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仍存在“技术悬浮”现象:硬件资源分布不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技术与学科融合缺乏系统性设计,导致信息化手段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效能。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脱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未能充分渗透至学生专业领域,阅读材料选择缺乏专业关联性,难以激发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在此背景下,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个性化阅读路径,不仅是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实现中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路径的构建策略
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路径的构建需以信息技术为支点,通过精准诊断、资源重构与评价创新实现“因材施教”。首先,依托大数据与学习分析技术建立动态学情档案,通过线上阅读测试、行为数据追踪(如点击停留时长、笔记标注频率)及课堂互动表现,精准识别学生阅读能力的分层特征,例如针对机电专业学生分析其在技术文本逻辑分析能力上的差异,为后续分层任务设计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开发弹性化阅读任务体系,基础层任务聚焦文本字词疏通与情节梳理,提升层任务引入对比阅读与观点辨析(如对比《庖丁解牛》中“道技合一”与现代工匠精神的异同),拓展层任务则与专业场景深度融合,如护理专业学生通过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创作医患沟通案例分析报告,实现语文能力向职业素养的迁移。
资源层面,需打破单一文本局限,构建“文本 + 多媒体 + 专业案例”的立体化资源库。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同步提供历史纪录片片段、虚拟现实场景复原及现代企业管理案例(如企业决策中的博弈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跨媒介比较理解文本的深层意蕴。同时,搭建线上阅读社区,利用钉钉、UMU等平台开展主题研讨,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短视频、配音朗诵等多元形式分享阅读成果,形成“输入- 加工- 输出”的完整学习闭环。
评价机制的创新是路径闭环的关键。引入过程性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阅读日志、创意改编作品及小组合作贡献度;采用智能评阅系统对开放性试题进行语义分析,结合教师人工评阅实现“人机协同”;最终生成包含能力雷达图、优势领域分析及提升建议的个性化报告,为学生提供动态调整学习策略的依据。通过以上策略,中职语文阅读将从“标准化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真正实现以读促思、以读育人的目标。
三、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在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路径的实践探索中,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工具的适配性是首要瓶颈,尽管智能测评系统能生成阅读行为数据,但部分中职学校受限于硬件条件,难以常态化部署,导致学情诊断仍依赖教师主观经验。此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区域性断层,部分教师虽掌握基础技术操作,却难以将学习分析结果转化为分层教学策略,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虽通过平台发现学生对“通感”修辞的认知盲区,却未能设计跨媒介案例(如结合音乐旋律分析文本意境)进行针对性突破。资源建设方面,跨学科资源整合不足,例如旅游专业《滕王阁序》阅读任务中,地理学科的三维地形数据、历史学科的建筑演变资料未能有效嵌入,限制了专业迁移的深度。学生参与度分化现象亦值得关注,部分学习动机强的学生通过线上社群持续输出高质量读书笔记,而基础薄弱者仍停留在“打卡式”参与,反映出任务设计的梯度弹性需进一步优化。
展望未来,个性化阅读路径的深化需从技术赋能走向生态共建。技术层面,轻量化工具的普及将降低应用门槛,例如基于微信小程序的 AI 阅读助手可实时解析文本结构,辅助学生自主生成思维导图;5G+VR 技术有望构建虚拟阅读空间,如机械专业学生通过VR 重现《天工开物》中的工艺场景,实现“沉浸式”文本理解。教学层面,需构建“教师- 技术员- 企业导师”协同团队,例如在《工匠精神》主题阅读中,企业导师提供真实案例,技术员开发行业文本分析工具,教师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形成“专业 - 语文 - 技术”三角支撑。评价层面,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学习成果的跨平台存证,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轨迹将与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竞赛成果关联,构建“语文能力- 职业素养”的增值评价模型。
总结:
中职语文个性化阅读路径实践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技术适配、教师能力、资源整合及学生参与分化等挑战。未来需以生态化思维推进改革:技术上,轻量化工具与沉浸式技术将降低应用门槛,提升阅读体验;教学上,校企三方协同可深化专业与语文融合,实现精准赋能;评价上,区块链技术助力构建“语文 - 职业”增值评价模型,强化学习成果转化。通过持续优化技术赋能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动态评价体系,个性化阅读将突破课堂边界,助力中职学生成长为兼具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夏娇.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 [J]. 湖南教育(C 版 ), 2024, (10): 71-72.
[2]徐沙沙.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索 [J]. 中国新通信,2023, 25 (19): 195-197.
[3] 张静.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为例 [J]. 现代职业教育 , 2021, (05): 148-149.
本文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课题《中职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探索》(编号:EZJY242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