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美术课后服务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模式探究

作者

钱蕾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九年制学校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课后服务已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其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观念形成关键期,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课后服务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还能激发学生文化自信,通过立足初中美术课后服务实际探索构建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热爱,促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非遗文化认知,美术课堂融入

美术教师应当从区域非遗资源调研入手,筛选适合初中生理解接受项目,如剪纸、泥塑等具有鲜明视觉特征手工艺,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方案,课程内容设计应当强调知识体系构建,由浅入深介绍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美学特征及制作工艺,帮助学生形成完整认知框架。教学方法运用应当注重多感官体验,通过实物展示、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学校可以建立非遗文化资料库,收集整理相关图片、视频、文献资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组织参观博物馆、非遗工作室等校外研学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非遗文化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将非遗元素和美术课程有机结合,比如在造型课程中融入剪纸技法,色彩课程中探究传统染色工艺,设计课程中分析传统纹样构成规律,使非遗知识学习自然融入美术技能培养过程,此类融合应当避免简单叠加而应从美学原理层面挖掘共通点,使学生在技法学习中感悟传统智慧。课程评价方面应当突破以往考核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非遗认知水平、审美能力等方面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文化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课后服务指导教师,弥补专业教师不足增强教学专业性。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传统技艺实践,创新方法探索

实践教学设计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根据非遗项目技术难度分阶段实施,初级阶段以基本技法掌握为目标,教师示范讲解基础工艺流程学生模仿练习,中级阶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简单作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高级阶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元素结合创作新作品。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工艺标准把握,强调材料选用、工具使用等规范性要求传承工艺精髓,应当根据初中生身心特点对传统工艺进行适当简化,降低技术难度提高学习成效。学校可以组建非遗文化社团,为对特定项目感兴趣学生提供深入学习平台,通过导师制方式建立学生和非遗传承人长期稳定联系,实现技艺精准传承。课后服务还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围绕非遗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我家乡非遗文化调查、非遗创意产品设计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创新方法探索方面应当鼓励学生突破以往思维局限,对传统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可以通过跨学科整合将非遗和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结合拓展学生思维广度,通过材料创新,尝试用现代材料替代传统材料解决某些传统材料获取困难问题,通过功能创新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技艺现代生活应用可能性,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现代产品,通过主题创新将时代元素、青少年审美趣味融入传统纹样图案中,增强作品时代感和亲和力。在创新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握创新和传承平衡,避免过度创新导致传统技艺本质流失,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创新设计大赛,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创新意识,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研修营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深入体验传统工艺魅力,课后服务还应当注重学生非遗技艺实践档案建设,记录学习过程和成长轨迹形成完整学习历程。

三、成果展示交流,传承体系构建

学校应当定期举办非遗主题展览集中展示学生实践成果,可按非遗类别、创作主题或年级班级等方式组织增强展示系统性,可以举办非遗技艺展演活动,邀请学生现场演示制作过程,通过动态展示增强观众参与感和互动性。组织非遗文化讲解比赛,培养学生担任小讲解员,向校内外人士介绍非遗知识锻炼表达能力并深化对非遗理解。建立校园非遗文化节日制度,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如端午制作香囊、中秋制作月饼包装等使非遗活动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还可以编辑出版非遗实践成果集,收录优秀作品和心得体会形成系统性教学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学生作品和学习过程,扩大传播范围。

交流方面可以通过校际联动,和周边学校建立非遗教育联盟,定期开展联展联演活动促进经验共享,和社区合作,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宣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和非遗保护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获取专业指导和支持。传承体系构建方面应当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应当将非遗实践纳入美术课后服务常态化内容,形成螺旋上升课程结构保证学生获得持续性学习体验,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采取专兼结合模式,既培养校内美术教师非遗教学能力又引入校外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互补优势,评价机制应当建立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元体系,关注学生技能掌握、文化理解等全面发展。学校还应当建立非遗教育资源库,集中收集整理相关教材、教案、视频资料便于教师查阅使用,并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使非遗教育延伸至家庭环境。

结论:

初中美术课后服务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模式探究表明,将非遗文化融入美术课后服务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并促进传统文化传承,通过系统化认知学习、技艺实践和创新探索、成果展示和传承体系构建三个环节形成完整实践路径。此模式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内容还培养了学生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对非遗保护传承具有积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关注不同非遗项目特点探索差异化教学策略,推动非遗教育持续深入发展,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傅 若 乔 . 传 承 非 遗 文 化 , 丰 富 课 后 服 务 内 涵 [J]. 教 育 家 ,2024(9):65-65.

[2] 黄晓丽, 普丽 . 非遗文化进课堂 ,”五有”提升课后服务品质[J]. 云南教育(视界), 2024(7):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