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发病症状及防控举措分析
肖慈武
四川省隆昌市石碾镇农业服务中心
1 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1.1 流行季节与区域特征
猪口蹄疫的流行在不同季节差别较大,春冬季节发病率较高。关键原因是春冬季节空气干燥、气温较低,这种环境下,病毒存活时间得到延长;同时,猪只在寒冷季节抵抗力下降,且养殖场为了保暖往往会减少通风,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
不同地域或区域往往存在气候条件和养殖密度的差异。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最适合生猪养殖,因此养殖户较多,作为生猪主产区,养殖密度高,且猪只相对集中,一旦有疫情发生,病毒传播速度极快,容易造成大规模流行。而在气候炎热、干燥的地区,病毒的存活和传播能力相对较弱,疫情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但在雨季等特殊时期,病毒传播风险也会有所增加。
1.2 传播途径分析
猪口蹄疫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如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等。直接接触传播是常见方式,具体传播方式有病猪的唾液、鼻液、乳汁、粪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健康猪与病猪直接接触,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等侵入体内引发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也不能大意,病毒可在多种情况下生存,比如饲料、饮水、运输车辆、养殖器具等。例如,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喂养猪群,或者养殖人员穿着被病毒污染的工作服在不同猪舍间走动,都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有研究表明,在病毒污染的环境中,饲料和饮水在常温下 48 小时内仍具有传染性。
空气传播是猪口蹄疫重要且相对难以防控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在高密度养殖区域和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下,病毒可形成气溶胶,随风传播数十公里甚至更远。在一些沿海地区,曾出现过因海风携带病毒,导致相距较远的多个养殖场同时爆发疫情的情况。
1.3 易感动物与传播速度
猪口蹄疫的易感动物有猪、牛、羊等,在猪群之间最易传播,其中仔猪和幼龄猪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是最易感的群体,感染后死亡率较高。相比之下,成年猪的抵抗力相对较强,但感染后也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影响生长和生产性能。
猪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在适宜条件下,病毒可在 24 小时内感染接触的猪只,一周内就可能在整个猪群中扩散开来。其快速传播的原因主要包括病毒的高传染性、猪群的密集饲养方式以及多种传播途径的存在。
2 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
2.1 急性发病症状
猪感染口蹄疫病毒后,通常会出现急性发病症状。病猪体温会急剧升高至40 - 41℃,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口腔症状较为明显,口腔黏膜、齿龈、舌面等部位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烂面,病猪因疼痛而流涎,咀嚼和吞咽困难。蹄部症状也是急性发病的典型表现,蹄冠、蹄踵、蹄叉等部位会出现水疱,初期水疱透明,随后逐渐变大,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病猪因疼痛而跛行,严重时甚至无法站立。
2.2 慢性发病症状
如果急性发病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猪只可能会进入慢性发病阶段。慢性期最常见的症状是蹄部变形、跛行,这是由于蹄部损伤在恢复过程中形成的后遗症,严重影响猪只的行动和生长。同时,病猪采食量持续下降,生长速度明显减缓,饲料转化率降低,导致养殖成本增加。
3 猪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3.1 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猪口蹄疫的关键措施之一。首先要根据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选择合适的疫苗,我国常见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有 O 型、A 型等,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较弱,因此必须准确了解当地流行的血清型,选择针对性的疫苗。
3.2 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理
建立完善的疫情监测体系是及时发现猪口蹄疫疫情的关键。养殖场要加强日常巡查,观察猪只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等情况,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观察。同时,定期采集猪只样品送实验室进行检测,以便准确掌握猪群的健康状况
制定科学的应急处理措施,当疫情发生后,要立即对疫点进行封锁,防止疫情扩散。对发病猪只和同群猪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的猪舍、场地、器具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对受威胁区的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建立免疫带,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结束语:猪口蹄疫因其复杂的流行特点和严重的发病危害,始终是养猪业发展的重大威胁。随着养殖环境的变化和病毒的变异,猪口蹄疫的防控工作仍面临新的挑战。未来,需持续加强对猪口蹄疫流行特点的动态监测,深化疫苗研发与防控技术创新,不断优化防控策略,以实现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切实保障畜牧产业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何晓楠 . 有关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 发病症状及防控举措分析 [J].
农民致富之友 , 2023:96-98.
[2] 程松侠, 田丽萍, 徐丹丹. 猪口蹄疫的发生, 诊断和综合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 , 2017(10):1.
[3] 张海明 , 王艳丽 , 田野 , 等 . 猪口蹄疫防控特辑 : 猪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J]. 猪业科学 , 2014, 31(1):2.
[4] 韩旭.猪口蹄疫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J].今日畜牧兽医,2019,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