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德昂族酸茶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

作者

潘继萍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九年制学校

引言: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如何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劳动教育,已成为教育探究关注焦点。德昂族酸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与工艺技术将其引入小学劳动教育,既符合劳动教育实践性特征又体现文化传承教育理念。探究立足德昂族酸茶文化特质探索其与小学劳动教育融合路径,期望能够构建具有民族特色劳动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协同发展。

一、探寻酸茶起源,感悟德昂族工艺传承

德昂族酸茶源远流长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被誉为茶中子孙与古老茶农,作为我国古老制茶传统,酸茶承载着德昂族人民智慧与情感,世代相传见证民族兴衰。传统典籍《达古达榜格莱标》记载:茶是德昂族根,这一记载反映酸茶在德昂族生活中根深蒂固地位。通过民族志调查发现酸茶制作技艺包含采摘、杀青、揉捻、堆积发酵等多道工序,每一环节都体现着德昂族人对自然敬畏与认知,小学劳动教育应引导学生探寻酸茶文化源流,了解酸茶制作历史演变过程。教师应当组织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邀请民间酸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走进校园,通过口述历史方式讲述酸茶故事,学校还可以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德昂族聚居区感受酸茶制作环境,了解当地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酸茶品质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认识。

酸茶制作工艺独特体现德昂族人对茶叶深刻理解与创新,与普通茶叶加工不同,酸茶制作强调发酵工艺,其发酵方式具有鲜明特色,制作时选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作原料,经杀青后进行特殊发酵处理形成酸涩回甘风味,这种发酵方式与其他茶类截然不同也成就酸茶独特品质。小学劳动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酸茶制作工艺科学原理,分析茶叶成分在发酵过程中变化,可通过制作酸茶工艺流程图让学生直观了解每道工序作用与联系。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模拟酸茶制作全过程,从茶树观察、鲜叶采摘、初加工到发酵亲身体验传统工艺魅力。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对酸茶制作工艺系统认知,培养对传统工艺尊重与珍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传统文化愿望,为酸茶工艺传承培养后备力量。

二、体验茶叶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德昂族酸茶制作流程繁复涵盖多种操作技能,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理想载体,小学劳动教育应充分利用酸茶制作各环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实践活动。从茶叶采摘开始学生需学习识别适合制作酸茶茶叶,掌握正确采摘姿势与技巧,采摘环节培养学生观察力与判断力,让他们理解原材料质量对成品影响。杀青环节则要求学生掌握适宜温度控制与翻炒技巧,这一过程锻炼学生耐心与专注力,揉捻环节需要学生运用适当力度,反复揉搓茶叶促使茶叶内含物质充分释放,此环节培养学生手部精细动作协调能力。发酵环节则要求学生观察茶叶色泽变化,判断发酵程度,这一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科学探究精神。通过这些环节实践学生不仅习得传统工艺技能,更在动手操作中培养耐心、细致与专注品质。

酸茶制作实践应注重设计递进式体验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安排由简到难任务,低年级学生参与茶叶采摘与简单分类,中年级学生学习茶叶杀青与揉捻技巧,高年级学生则尝试掌握发酵控制技术。学校应当利用校园空间建立酸茶工作坊,配置必要工具设备为学生提供经常性实践场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何酸茶制作需要发酵?不同发酵时间对酸茶品质有何影响?”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这些体验活动不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更培养他们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收获成功喜悦,树立劳动自信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品尝成果分享,弘扬民族特色文化

酸茶品饮礼仪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将其引入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族文化特质。德昂族人饮用酸茶有独特仪式与习俗,如“藏在深闺人不识,微酸微苦味甘甜”所言酸茶品饮讲究特定场合与方式。小学劳动教育应组织学生了解酸茶饮用文化背景学习传统饮用礼仪,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查阅德昂族饮茶习俗资料,了解酸茶在婚丧嫁娶、节庆活动中象征意义。学校应当邀请德昂族文化传承人示范传统酸茶品饮仪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其中蕴含民族情感与智慧,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民族茶文化异同如汉族饮茶、藏族酥油茶、蒙古族奶茶等,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与文化包容精神。通过酸茶品饮活动学生不仅能感受酸茶独特风味,更能体会其中承载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学校应创设多元化成果分享平台,让学生展示酸茶制作成果传播民族文化魅力,应当组织酸茶文化节邀请家长与社区居民参与,由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介绍酸茶历史文化与制作工艺,学生还可以展示自己制作酸茶作品分享制作心得与体会,此类活动既是学生学习成果检验也是民族文化传播重要途径。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创作酸茶文化主题绘画、手工艺品等,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酸茶文化理解,高年级学生尝试设计酸茶文创产品如包装设计、宣传册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文化创意能力。学校还能组织酸茶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向社区居民介绍酸茶文化,展示劳动教育成果。通过这些分享活动,学生既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又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同时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在更广泛范围传播,实现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

结论:

德昂族酸茶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契合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方向,体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理念。通过探寻酸茶起源学生获得对民族历史文化认知,通过体验茶叶制作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工匠精神,通过品尝成果分享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与传播意识。这个融合模式不只是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更为民族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未来应加强学校与社区联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酸茶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苏红艳 . 新时代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J]. 华章 ,2024(2):0012-0014.

[2] 杨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刍议[J]. 2021.

[3] 李达领 , 张玉 . 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探究——以广西忻城县为例 [J]. 2023(23):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