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

作者

小红

兴安北京小学

引言:情境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重视学生体验与发展的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与文本情感、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升语文学习的体验和真实感,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语言实践也有助于其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做到“做中学、学中用”,从而落实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在语言学习情境创设过程中,依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趣味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环境或拟真的语言环境中,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具有浓厚的生活氛围的真实、活泼的状态,调动积极的情感去与教学情境进行互动,这样就能潜移默化地体验到语文的无穷魅力。

2.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是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情境教学为学生语言创造提供了便于学生充分表达、实现交流互动、进行反馈和再反馈的语言境域,让学生结合语境特征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进行表达交流,与同伴进行不断互动的过程就是语言不断优化应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也自然获得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现状

1. 情境创设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与真实感

当前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对情境教学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阶段,情境创设方式主要集中在口头引导或单纯依靠多媒体演示,缺少多样的表达形式与学生深入参与的机制。部分课堂中过于依赖幻灯片播放图片或视频,而忽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感官体验与思维参与,导致教学情境缺乏真实感,学生虽“见其景”,却“未入其情”,从而影响了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

2. 情境教学活动与语文目标衔接不紧密

在实践中,部分教师虽然尝试设计情境活动,但在执行中往往将情境设置与课文知识点割裂,造成“为情境而情境”的脱节问题,未能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目标。例如,有的教师创设游戏式情境,却忽视对词句、表达的引导与落实,导致学生虽然参与度高,但在语言能力和文本理解方面提升有限。这种“情境形式化”倾向,不利于情境教学发挥应有的教学价值,也使得语文课堂的核心素养目标难以有效达成。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 展示实物创造具象情境以促进学习

实物与图像因其可视、可触、可感的特性,它与抽象语言知识之间可以架起一座通天桥,其具象化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多感官的触动,从而尽快构建具象情境。情境创设除了丰富课堂,更能够帮助学生从直观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对文本内容、人物情感与主题思想的深层理解,这种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感知的过程,有助于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教师可以拿来一盆清水,模仿课文中过的小河,带上小马玩具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小马在听取老牛与松鼠意见后的心理变化。教师用清澈的水盆和学生们进行实物表演,水盆的清澈提醒学生关注水的深浅、水流的快慢,在具体的情境物象中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和思想感悟。学生在这样的直观具体物象情境中更能直接深入领会课文中小马过河时内心的纠结与抉择过程,体会故事中“亲自尝试,自己判断”的主旨,实现从“文本阅读”到“经验建构”的迁移。

2. 围绕课文情节组织小学生扮演角色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情境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演”中理解、“做”中思考,是促进语言内化与语感生成的有效路径。让学生以角色的身份出现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演绎人物话语、行为,来体验人物精神、故事的展开,增强对文章的感知性体验,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口皆河,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合作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自信感、创造性,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养羊人、街坊和狼。学生扮演养羊人,演绎其从“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的固执,到“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的懊悔,再到“赶紧堵上那个窟窿”的积极改正,从而更深刻理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扮演街坊学习对人情恳切劝说的语言,学习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劝导与关心;而饰演狼的学生则需根据“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的描写,加入合理想象,通过语言与动作重现狼的悄然潜入与叼羊行为。在语言的角色扮演中,学生将自己深深置于课文情境之中,在角色扮演的同时培养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自信度。

3. 基于实践性情境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性情景教学注重对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生活中去观察、感悟、思考和表达,构建“学科 + 生活”的实践通道。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许多主题内容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如自然观察、规则认知、人际交往等,学生在活动中把从课堂中学来的语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语文学习具有生活性、实践性特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化。

例如,在讲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后,教师创设一个模拟野外探险的实践活动,请学生分小组开展“寻路活动”。学生根据课堂学过的内容,借助课文介绍的天然指南针(如太阳、大树、积雪),判断自己的位置,提升学生们的观察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活动过后,用笔记录自己探险的经过、感触,如何使用“天然指南针”确定方向。这一系列从“课堂→实践→表达”的链条,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及表达、解决问题能力。

结束语:

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化和有效性,通过情境教学的创设,既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兴趣、在体验过程中加深理解、在表达过程中发展能力。而未来的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情境教学设计的运用,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交流、语言生成的良好平台,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崔乐乐 .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32):97-98.

[2] 郭蓉 . 基于情境教学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式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2,(07):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