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技工院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

李秀秀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

引言

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类型教育特征,其培养目标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生源结构、课程体系均与普通教育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开发既坚守政治性又体现职业性、既注重思想性又凸显数字化的新型教学资源,成为当前技工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命题,亟须通过系统性数字化转型实现破局。

一、技工院校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一)资源内容单一,时代性不强

当前技工院校思政教学资源仍以传统教材、讲义和静态 PPT 为主,内容更新滞后于社会发展,没能充分融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制造等新兴领域案例,导致思政教育与行业前沿脱节。部分院校使用的思政案例库多年未修订,仍以早期工业化时期的劳模事迹为主要素材,缺乏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下工匠精神的诠释,难以激发新一代技术工人的学习兴趣。资源建设存在“重政治理论、轻职业渗透”现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专业培养的融合度不足,部分课程简单套用“专业 + 思政”标签,没有深入挖掘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思政元素,削弱了教学针对性。

(二)教师信息素养不足

当前技工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仍坚持“黑板 + 讲义”的教学模式,在运用“智慧职教”“云班课”等平台时仅实现基础的文件上传功能,未能发挥数据驱动精准教学的优势。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协同开发机制缺失,机械加工、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的教师虽掌握前沿技术,但缺乏思政元素提炼能力,而思政教师对产业新技术的认知不足,导致开发的数字化资源出现“技术先进但思政薄弱”或“理论正确但专业脱节”的割裂现象。部分青年教师虽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但过度依赖现成网的网络资源,存在“复制粘贴式备课”倾向,削弱了教学内容的院校特色。

二、思政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路径

(一)内容开发

思政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必须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在理论层面应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例如在讲解“新发展理念”时嵌入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产业案例,使抽象理论具象化。实践性内容开发需紧扣技术工人成长需求,整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数字化口述史资源,通过微纪录片、互动式时间轴等形式展现其职业成长轨迹,强化价值引领。职业性内容则要依托行业企业真实场景,开发“岗位思政案例库”,如收集先进制造企业生产线上党员先锋岗的典型事例,或服务业从业人员诚信服务的生动故事,使思政教育扎根职业土壤。内容更新机制上需建立动态化调整流程,每学期联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行业协会对案例库进行修订,保证教学内容与政策导向、技术变革同步演进。

(二)形式创新

数字化时代要求思政资源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型,让学生“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通过交互操作触发历史事件讲解,增强体验感;移动端适配方面,院校可以把教学内容拆解为 5~8 分钟的“技能微思政”短视频,嵌入钉钉、企业微信等日常办公平台,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但要特别注意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避免过度忘记教学本质,所有形式创新必须服务于“政治性 + 职业性”的核心目标。

(三)产教融合

破解思政资源与产业实践“两张皮”问题,需构建校企协同开发长效机制。内容供给端,联合头部企业建立“思政—技能双导师制”,由企业技师提供产线真实事件(如质检争议、工艺改进矛盾),思政教师提炼其中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要素,共同编写《岗位思政案例集》。技术发展,引进行业领先企业的数字化工具,评价反馈环节,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参与制定思政学习成效评估标准,将“安全规范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纳入实习考核指标。政策保障上,争取将思政资源开发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加分项,鼓励企业开放生产数据用于教学资源开发。

三、教学资源的应用机制优化与实践策略

(一)教学场景融合

数字化思政教学资源的应用必须打破课堂边界,实现“教室—实训基地—企业—网络空间”的多维场景融合。在理论教学场景中,利用智慧教室的多屏互动功能,把传统讲授与数字化资源动态结合,实训场景方面可在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维修等专业实训设备旁部署 AR 辅助系统,当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时,设备自动弹出相关思政提示,如加工精度不达标时触发“质量就是生命”的工匠精神案例。企业实践场景的深度嵌入需要校企协同设计,在顶岗实习手册中增设思政观察点,要求学生通过移动端记录生产线上的团队协作、安全生产等实例,并上传至教学平台形成动态案例库。网络空间的延伸则要把握“00 后”学生社交习惯,在 B 站、抖音等平台建立官方账号,用“技术流短视频 + 弹幕互动”方式解读时事热点,例如结合芯片制造技术突破讲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意义。

(二)教学模式重构

数字化转型要求思政教学从“教师中心”转向“数据驱动”的新型模式。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可以构建“三段式”闭环,课前通过学习分析系统推送个性化预习包;课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把思政要点融入技能任务,例如在电子商务实训中设置“诚信经营危机处理”模拟项目,学生需在完成商品详情页制作的同时提交道德决策报告;课后运用AI 自动生成学习画像,针对薄弱环节推送定制化练习,但要特别警惕技术异化风险,保持教学的温度,让学生面对面交流数字化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三)效果评估机制

评估框架应包含三个维度,认知维度通过自适应测试系统动态监测理论掌握度,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业政策法规”等模块化题库,实现“随学随测”;行为维度采集实训管理系统中的操作数据,如零件加工合格率提升幅度、设备规范使用频次等客观指标,量化工匠精神培养成效;价值维度开发情感计算系统,通过课堂表情识别、论坛语义分析等技术,追踪学生价值观变化轨迹。评估主体要实现多元化,引入企业导师对实习生的职业态度进行星级评分,家长通过微信小程序参与“家庭思政观察”问卷调查,形成“校—企—家”协同评价网络评价。估结果的呈现要突破传统分数模式,采用“思政数字孪生报告”形式,用动态可视化图表展示学生思想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关联认证。

结语

当前,产业升级对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教育若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将难以回应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需求,与此同时,数字原住民一代对交互性、即时性的需求,倒逼教育资源开发必须兼顾思想深度,而如何在数字时代下守住教育的温度,在数据驱动下保持价值的引领,仍需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司阳 , 刘思雅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教师 , 2025(2):32-34.

[2] 俞玥 . 数字化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J]. 领导科学论坛 ,2025(1):151-153.

[3] 项小花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 [J]. 科教导刊 ,2025(2):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