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作业创新设计

作者

韩丽丽

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实验小学 134300

“双减”政策落地,为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挑战。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其作业设计也应紧跟时代步伐,摆脱传统作业的束缚,走向生活化创新之路。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往往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与背诵,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而生活化作业则强调作业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感悟和成长。

1 生活场景巧融入,作业内容焕新颜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紧密关联性,将日常情境融入作业设计能够增强任务的真实性与代入感。教师在整合教材内容时,可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构建实践任务。以家庭责任主题的教学为例,可要求学生观察家庭成员每日的生活轨迹,详细记录成年人为家庭运作承担的具体事务,随后结合自身角色定位拟定责任履行方案。这类实践性任务通过具象化观察促进认知转化,使学习者在生活场景中直观理解责任分配机制,进而形成对家庭角色的具身认知。社区生活主题的教学设计可延伸至居住环境调研,要求学习者实地考察社区空间布局、公共资源配置及社区动态,在此基础上以图文结合形式呈现 " 我心中的理想社区 " 构思。该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室内到户外的场景转换,在行走观察中捕捉社区现状的细节特征,例如垃圾分类设施的设置情况、公共活动区域的维护状态等。通过现象观察与理想建构的双向互动,学习主体既能认知社区运行的现实逻辑,又能激发改善社区环境的主动意识。此类作业模式突破传统纸笔训练的局限,将知识内化过程嵌入生活实践,借助情境浸润强化学习者的社会参与意识。教学实践表明,生活化作业设计能有效弥合课程内容与个体经验之间的鸿沟,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当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发现社区绿化覆盖率不足时,可能主动提出增设绿植的方案;当记录家庭成员的家务分工后,或许会尝试制定值日计划表。这种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过程,正是生活化教学的价值体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持续探索生活场景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点,通过任务设计的创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2 实践活动常开展,作业形式趣多样

当前教育情境下的书面任务设计普遍存在形态趋同现象,这种模式易引发学习者的倦怠心理。为突破此局限,引入多元实践机制成为优化作业形式的可行路径。具体操作中,教育者可组织环境调研项目:当课程涉及生态保护主题时,指导学生组建调研小组对校园周边生态指标展开系统性考察,涵盖大气质量监测、水体状况评估及废弃物处理流程等维度。学生通过实地勘测记录、居民访谈对话、样本采集分析等途径收集原始资料,进而形成包含问题归因与改进方案的调研报告。此类任务不仅传递环境保护知识体系,更同步提升协作效能、沟通技巧及信息处理能力。在人际交往教学模块中,角色模拟活动展现显著成效。教师可构建若干社交情境案例,例如同伴分歧调解、师长咨询对话、商业场所消费互动等场景,由学生分饰不同社会角色完成行为演绎。这种沉浸式演练使参与者深度体验角色立场差异,促进共情思维发展,有效强化其社交应对策略与矛盾化解能力。

模拟活动特有的趣味性同时创设了低焦虑学习氛围,使道德法治知识的传递过程更具内化效果。实践表明,当学生亲手检测社区水质浊度变化,或模拟处理购物纠纷时,抽象概念自然转化为可感知经验。通过记录垃圾清运频次与分类现状,数据统计能力在实践中得以强化;当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情绪冲突双方时,非言语沟通技巧获得针对性训练。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传统文本单向传递的局限,建立知识与行为的双向联结。教育者应当注意控制活动复杂度,确保实践目标与认知发展阶段相匹配。环境调查可采用简易试剂盒完成基础检测,角色扮演脚本需预设明确的行为指导框架。重点在于通过具身认知促进知识迁移,使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形成稳定的社会行为能力素养。

3 多元评价齐助力,作业反馈促成长

评价活动深刻嵌入作业设计的核心结构,其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学习轨迹的影响至关重要。引入多样的评价机制,目的在于为学生勾勒出更饱满、更接近真实状态的反馈图景,从而切实驱动其认知与能力的增长。过往作业评价实践常将教师置于单一评判者的位置,评价视角略显狭窄,焦点往往固定在作业答案的正确性和提交的完整性两点上。当面对生活化作业这一特殊类别时,原有评价方式的适应性便面临严峻挑战。应对之道在于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本人的自我审视、同伴间的观察评议以及教师的专业判断有机融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其核心价值在于激活学生的元认知过程。在一项生活化作业任务结束后,教师的责任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回顾任务执行的完整链条及其最终呈现,冷静辨识自身处理该任务的亮点与有待提升的空间,并将这些思考转化为书面自评意见。具体而言,以“家庭责任计划表”此类作业为例,学生在自评环节需要深入反思:自身对家庭成员日常行为的观察是否足够细致入微?设计的行动计划在家庭实际情境中是否具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计划推进的具体进程中遭遇了哪些未曾预料的障碍?这种持续性的自我叩问,显著强化了学生管理自身学习进程和深度反思实践的能力基础。组织学生相互评议作业成果,则开辟了同伴相互启迪与协同进步的有效通道。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彼此的作业成果展开建设性对话,在欣赏借鉴他人优点的同时,也坦诚地交换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作业的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通过将生活场景巧妙融入作业内容,让作业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作业形式更加有趣多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客观的反馈,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燕玉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研究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05): 126-128.

[2] 黄遵红 , 殷逢燕 , 赵满田 . 从“外嵌”到“内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建构之路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14): 59-62.

[3] 曹建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索[J]. 华夏教师 , 2024,(28):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