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深度学习科探课程开发背景下,文献研究策略的几度思考
封姣
江苏省太仓市艺禾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幼儿深度学习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主课题通过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的方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的进展,获取相关的研究经验,并开展具体的系列实践研究,进行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评价,梳理了关于幼儿深度学习的科探课程的实施途径和策略。经过近两年的理论收集、筛选、学习与实践,在园部总课题组的规划和引领下,作为《幼儿深度学习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的子课题,所收集的相关文章和文献资料为其他的子课题以及老师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度学习研究提供了专业、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在课题的研究进程中,课题组成员在真实的研究实践里积累了许多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科探课程案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借鉴许多国内外优秀的文献研究资料,同时在研究的思路中逐步筛选、调整,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一、好文共读、向下扎根,拓宽教师文献研究收集的广度。
基于前期研究的一些成果和成效,继续收集、筛选梳理适宜的课程游戏化文献资料,提升组内教师对科探课程文献资料梳理的能力,丰富对于课程游戏化和深度学习的认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结合传统式的文献研究文章收集、归纳、整理。
比如:书籍方面我们收集了国内外优秀教育专家的教育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有吸收力的心灵》《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和《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区域活动精选 300 例》等等,让老师们在实践中有前人的理论指导和支撑,厘清研究的方向和思路,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素材,成为有专业知识理论研究的探索者。
期刊方面我们征订阅读了《上海托幼》《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等权威优秀的期刊,意在让老师们了解幼教的最新动态和理念,处在幼教的一汪活水之中。
还利用现代化学习平台如“幼芽早教 APP”、“早期教育小程序”、“教师的家”“上海托幼”中等诸多的深度学习文章和科学探索研究的实例,为老师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解疑答惑。鼓励课题组老师们做个有心人,将书籍、期刊、订阅号、现代网络学习 APP 等好书好文好软件分享给同年级组的老师,增加学习的广度。
二、甄选再读 、扎实学识,丰富教师文献资料探索的维度。
借助课题组的集中研讨学习活动,我们对老师们所收集的文章进行筛选再学习,不定期、不定形式的研讨、分享与交流。通过有针对性的文章的学习与分享、评价,提升了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的知识素养。
如:9 月,我们一起收集学习文献综述相关知识,学习优秀案例案例《小农庄里的“活教育”》通过分享,教师对文献综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补充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也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基础。10 月,我们对课题组成员们所收集的文献综述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如:《在区域游戏中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探究》《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让深度学习在科学探究中真实发生》《论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深度学习》等等。11 月,我们课题组结合幼儿园近期集体教学活动中科探课程的开发进行交流,并借助理论《幼儿园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进行再学习。12 月,我们交流了科探课程游戏观察记录表的填写,进行了理论学习《幼儿园生成式探究性主题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教师学习了如何写好游戏观察记录表,也对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特质有了更深的了解。1 月,课题组成员对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教学专题总结进行了分享,交流经验互相学习。
文献资料的筛选再学习和科学理论指导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提升了教师科探课程开发、组织、再创、反思调整的能力。将实际的案例借助文献资料的指导分享交流并撰写成文,并在不同的平台分享交流,形成有实际意义的一线资料。
三、践行研读、扎根实践,扩展教师文献资料研究的深度
在园部总课题的引领下,借助中心、园部等各级各类的平台,通过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培训汲取深度学习的现代方向标。以园部课题组的小组学习方式为着手针对文献研究做深入的、针对性、支撑性的收集研究,注重收集日常生活中形成班本微课程和学习案例。邀请校外专家、科协工作人员为组内教师进行深度学习和科探课程的专题培训和研究。
㈠在科学课程探索活动中探索研究的真思考
基于研读共学的基础上,老师们立于真实践结合理论获得了真问题所带来的的真收获。如:在中 4 班微课程《神奇的“根”》中,利用南园公园的特有资源作为户外探索基地。在科探课程的研究背景下,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南园,在南园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南园公园里的“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点,带着问题,一次次的走进南园公园进行探索,并且生成了班级的特色课程。
又如以科学活动为主体的案例“遇见银杏”课程探索活动中活动中,老师尽量把各大领域融合进来 , 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如 : 科学(树叶为什么会变黄),艺术(美工区粘贴画、音乐区歌舞表演),语言(创编故事),情感(绘本《爱心树》),社会(品尝银杏果美食 )。在叶子的观察中,拓展了图形认知和分类的能力,掌握了叶子的特征,绘画叶子更为具象。在玩叶子中,孩子们自主的探索、学习,不断地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计划筹备、分工合作,提升自己同伴交往的能力。在银杏叶游戏中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大自然是我们广阔的教室,赋予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不仅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开阔视野,还培养了孩子活泼、开朗、谦让、分享、帮助等社会行为。放手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用心去观察儿童,用心去做课程。教师以儿童视角和科学的态度等待着课程发生的机会。
㈡在一日生活科学游戏中探索研究的真游戏
在多米诺骨牌的科学游戏中一个幼儿在科学桌上将几块骨牌有规律的排列并一下子推倒,孩子感受到了全部推倒的喜悦,当集体交流时,其他幼儿看到视频也深受鼓舞,纷纷想来尝试,都想一次推倒很多骨牌。整个游戏过程中,几个幼儿展现了积极主动探究问题的好品质,结合遇到的问题,先是孩子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再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讲评时也能比较完整将自己的游戏经过和大家分享,一起考虑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同时能坚持第二、三次也来插科学区,连续操作中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老师通过视频照片等方式进行记录,提供材料场地的帮助。
在日常活动中老师发现幼儿通过玩磁力迷宫的游戏发现磁力的有趣,但受经验的匮乏,磁铁的特性了解甚少,教师能够有效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支撑,引发幼儿的再思考。老师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在班级科学区在根据幼儿的兴趣投放了大量与磁铁有关的材料,幼儿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探索磁铁的性质,发现磁铁能够吸住一些铁制的东西,比如票尾夹、回形针等,而其他材质是不好吸的,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慢慢对磁铁的性质有一个了解。在这样一个探索过程中老师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的专业的科学素养常识,有效的引导幼儿的探索,鼓励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身实践获得了最有益的科学探索经验。
㈢在科探课程摸索下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真收获
在幼儿深度学习科探课程的探索下,显性的收获我们可以看到课题引领下不同年龄段微课程的生发、开展、推进与思考,其中不乏优秀的科学课程案例,如:以南园公园特有资源为载体的科探课程“探秘洞洞”“探秘屋檐”“探秘长廊”“走走停停沿阶草”“弯弯小路”“遇见银杏”等以孩子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的自然探秘课程故事,亦有在科学活动和日常游戏中而引发的科学游戏、实验,如:“小球不见啦”“多米诺骨牌”“STEM 积木拼搭游戏”“有趣的磁铁”等等。
在这样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根的基础上,我们看得到老师的专业成长,看得到老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和理论的丰富,看得到老师们在做研究时的学习、思考、投入和自我成长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老师自身获得理论与实践共同扎根提升的前期下,幼儿在这样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庇荫下,对于身边的自然更加关注,探索的欲望和探索的能力、对于探索中发生的问题的分析、思考、解决的办法的经验更加直接和丰富,这为孩子们的后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品质。
结语:破竹之势,向上生长,提升教师文献资料研究的热度
《幼儿深度学习以及教师课程开发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课题依托“深度学习”以及“科探课程”等方面着手,收集课题研究中的相关文献研究素材。为老师们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前人实践理论作为课题研究的敲门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将研修、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收集与“深度学习”“科学探索”相关的文章、文献,罗列了大量的理论学习资料,为其他课题组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经过近两年的理论收集、筛选、学习与实践,在园部总课题组的规划和引领下,文献研究活动下所收集的相关文章和文献资料为其他的子课题以及老师们日常生活中的深度学习研究提供了专业、科学、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这也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的有意义,我们将继续探索,以此为方向,继续围绕“深度学习的文献研究”这一方向出发,以真科学、真实践、有价值、高质量的文章为着手,为课题研究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料;继续以集体式、开放式和交流式,以小组学习、个别交流、自主学习、同伴共学的形式通过现场和线上的学习方式展开组内课题研究的学习与分享,让每一位研究成员在文献研究中都能有所获、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提升;继续以儿童为本位、儿童为主体、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经验、兴趣、需要和发展为基石,为幼儿科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的探索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