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老舍

作者

俞雷

中共九江市委党校 332000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余,北京满族人。我们就要解读一下旗人,或者说满族人这个概念,对于老舍先生意味着什么?所谓旗人。在有清一代是专门指被收编到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样一些兵民一体的军事化社会组织中间去的全体成员。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为了进取中原,筹划准备的过程中,他们吸收了金代女真人,曾经建立的蒙安摩克制度。

八旗包括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镶红旗、正红旗、镶蓝旗正蓝旗八个旗。所有的旗人世世代代都必须是旗人,不许轻易离开旗人的这个军事组织。一代又一代的旗人按照规定。只许你当兵吃粮饷,而且你不许从事任何和当兵这个职业无关的社会工作,也就是说你不许去经商,不许去务工,不许去务农,不许做其他任何事情。只许当兵。这样一种制度,一直从清初实际上还不是清初,就是在入关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辛亥革命。

老舍先生的先人一直是在八旗内部,属于满洲正红旗下的一名骑兵,世世代代都是整红旗下的骑兵。整红旗的驻地就在北京城的西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城区的西北部分。按照当时的八旗的区划,从一六四四年满洲人入主中原以后。就把北京城做了他的大本营。而且采取了一种叫做旗民分而居之的这样一种。政策把内城也就是我们现在看的基本上是在二环以内的东城,西城。那么,内城以皇城为中心。就是以紫禁城为中心,然后把八旗,满洲,八旗和其他两个八旗。严格的按照事先预定好的方位,指定他们去居住去守卫有关的城门。那么,在当时来说,就是叫做两黄旗居北。镶黄旗把守安定门也住在安定门的附近。正黄旗在德胜门。两白旗居东。镶白旗,在朝阳门。正白旗,在东直门。然后两蓝旗居南。镶蓝旗负责宣武门。正蓝旗负责崇文门。然后是两红旗居西。镶红旗管着阜成门。正红旗,也就是老舍先生的父亲永寿所在的正红旗是负责西直门。严格的按照这个区划各个旗的,官兵都驻扎在相应的地域上。而且按照当时的规定就是没有上级的批准一般来说,你是旗中间的官也罢,兵也罢,不许轻易的离开你自己的驻地太远,这一直到清代末年,也就说到老舍先生出生的那个时候。北京城里八旗的这个严格的区划还没有打破。

老舍先生他们家在他出生的时候。他们家住在护国寺北边的一条小胡同里。这里就是老舍先生的出生地 -- 小羊圈胡同。小羊圈胡同当时处在正红旗和正黄旗的交界,属正黄旗管辖。老舍的母亲舒马氏是正黄旗人。老舍作品里的故事也大都发生在这里。舒毅先生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说。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地名大多集中于西北角,西北角对老城来说是指阜成门到西直门,再到西安门大街,景山鼓楼,德胜门,再到西直门,约占老北京的六分之一。城外,则包括阜成门以北,德胜门以西的西北郊外。我个人感觉到。可能。舒毅先生的这段话。跟我们的另一种思考是彼此相连接的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清代的八旗制度规定。所有的八旗兵不许离开,你自己的住房区划的那个区域不能太远,否则你就大难临头。

到了辛亥年间,这种八旗制度已经完全废掉了。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也是在辛亥以后的若干年才开始的。但是老舍先生的作品居然写的人和事差不多,都发生在他父亲的这个旗和他母亲的这个旗的当初的住房的那个区域内。这让我们想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已经作废了若干年的八旗制度,会不会对老舍先生的潜在的民族心理构成某种拉动作用呢?老舍的父母对他有着怎样的影响?

老舍先生从幼年时期起,心底里就憋住了这样一句话:爱我们的国是旗人和旗人子弟。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正红旗徽下的一名士兵。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8月15日,在清朝八旗军誓死阻击日本侵略者的正阳门保卫战中。老舍的父亲战死在了那里。而当时老舍仅有一岁多。他已经不记得父亲长得什么样子了,但是他的幼年的记忆维持了一辈子。他的记忆中间。包括母亲经常给他讲到你的父亲死的时候 26 岁,你的父亲是正红旗下的一名骑兵。你的父亲是怎么样死的?另外就是母亲经常给他讲到八国联军进了北京以后,烧杀掠抢,无恶不作。甚至于一枪进进了他们家的门,一刺刀就把他们家的大大黄狗给挑死了。老舍先生当时如果要是在炕上哭一嗓子的话,那时候因为他刚刚一岁。假如是他哭一嗓子的话,很可能跟大黄狗是同样的命运。幸好他当时没有哭。母亲讲了许多这样的事情,老舍先生后来在回忆的时候说。

所以老舍先生从幼年时期起。心底里就憋住了这样的一句话,就是爱我们的国是旗人和旗人子弟。到了抗战爆发的时候,老舍先生在山东是一个收入非常丰厚的一位名作家,大学教授。但是老舍先生毅然决然的告别了自己的妻子儿女。投身艰苦的抗战斗争。老舍先生当时给自己的一位朋友写的信,中间有这么一段话说,国难期间,男女间的关系。是含泪相视,各自珍重,为国效劳。男儿是兵,女儿也是兵。都需把最崇高的情绪生活献给这与血雨刀山的大时代。夫不属于妻,妻不属于夫,他与他都属于国家。我们讲老舍先生在说这番话的时候。夫是指的他自己,妻是指的另外的一位旗人胡洁卿先生。在老舍先生和胡洁清先生的心目中,都应该有着他们的先辈世世代代的先辈。旗人们爱国护民的这样一种榜样。这是老舍先生从小就打牢了的一种人生的人文根基。另外,老舍先生除了从父亲那里接受了这样一种教育之外,他对于他的母亲给他的教育印象更为深刻。老舍先生生前曾经写过不止一篇追忆他的母亲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谈到了他母亲的许多的性情和品格。那么在我们。研究者稍微认真的看一下这些性情和品格,许多都是当时的北京旗族。

旗人和他们的家眷中间非常推崇的那样一种性情和品格。比如说他说他的母亲特别的干练,手很巧,又特别的勤快。他母亲特别乐于助人,别人有一点儿小困难的时候,他加倍努力的去帮别人的忙,而且他的母亲特别的肯于吃亏。他父亲死了以后,他父亲的姐姐就是他母亲的大姑子。一直在他们家白吃白喝,让他的母亲养老送终,这个和其人家庭里面所谓姑奶奶的特殊的地位,跟汉族人和其他民族中间的这个习俗都不一样,其人家特别认这个姑奶奶。这个姑奶奶可以在他们家这个白吃白喝,飞扬跋扈。最后。老舍先生的母亲把他的这位大姑子一直养老,送了终之后,这个大姑子不知道从哪儿又蹦出来了一个所谓的侄儿。到他们家里又把他大姑子的东西和他们老舍家自己家的东西敛走了。老舍的母亲也没有二话。最肯吃亏。

老舍的家世注定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关切对当今读者依然有教育意义,没有国何来家,老舍先生用行动诠释了信仰,终成一代大家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