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识字遵斯理 理字得新法

作者

管文杰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屏中心小学 211212

【案例背景】

众所周知,识字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教学是重中之重,于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汉字,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也就成了我这名低年级语文老师平时深思的问题。所以,平日里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都会特别关注识字教学这方面,学习后也会有针对性地认真思考,希望有所收获后可以用于平时的识字教学中。下面两个都是识字教学的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案例描述】片段一:师:同学们,“奴仆”你们见过吗?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师:( 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然后教师侧身站着 , 低头、俯身 , 双手前

伸交叉在胸前做“女”字状)这是什么人哪?这是女人! 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是这样,

一副温顺的样子。师:( 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一

把抓住女人, 想打就打, 想骂就骂, 这样的女人就是“奴”! 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师:( 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 , 边画边解说 ) 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男人 ,

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 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 这个字就是“奴仆”的

“仆”。师:( 指着黑板上的象形字“奴”、“仆”) 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样的男人, 这叫什么?生:奴仆。师:一起读读这个词。( 生读) 师:奴仆在古代是不被当人看的, 他们没有安全保

障, 受尽了各种各样的磨难, 稍有反抗,稍有不顺从, 就要被杀头。所以做“奴仆”对一

个人来讲是一种——( 生答: 耻辱、屈辱、侮 辱)片段二:课件出示古代的人席地而坐交谈的图画。师: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有两个人。师:两个人在干什么?说话要完整。生:两个人在说话。师:你说对了,你能再讲具体些吗?比如说这两个人是怎样坐的? 坐在哪里?生:这两个人面对面的坐在地上说话。师:这样说话使人听了就更明白了。那么这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地上你能根据这两

种情况写出一个字吗?生:从。师:这个字看出两个人面对面,知道它坐在哪里吗?继续开动脑筋想吧。生:地。师:你开动脑筋想了,但这个字看出坐在哪里,有表现出是人吗?生:没有。师:请注意,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地上这两个方面都要考虑到。生:坐。师:这个字合适吗?请用你们的掌声告诉老师。(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师:如果把“坐”字放到一所大大的房子里面,就会有什么?生:有座位。师:你反应真快!(出示“座”)广表示是一所大大的房子,把坐”字放里面,就

成了“座”这个字怎样读?生:我想读音是一样的。师:你真聪明。读音一样,该怎样区别?生:“坐”表示坐下,“座”表示座位。师:写“座”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生:广表示一所大大的房子,要稍微写大一些。生: 要把坐写在里面。它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师:说的好!写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问题。

【案例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学生的识字这样要求:有自觉识字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能根据字形推断字音字义,并借助语境和工具书验证自己的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对汉字的字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笔者试图积累平时一线识字教学经验,找到一种更高效的识字方法,既能交给学生生字的字理,也可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再通过以上的两个案例,我更加懂得了:识字教学要有理中包含趣味,也要有趣中蕴含字理,只有两者同时并存,相辅相成才能实现高效率的识字。

一、有理:渗透汉字字理

在案例一中,薛老师拨开了识字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热闹表面 , 去除了花里胡哨的游戏化教学环节设计,就是以简洁的对话式语言和简单的电视场景式的回忆,引导学生直接触摸汉字。教师通过演、讲、画,使学生在掌握“奴”、“仆”二字的字形的同时,理解了其字义,领悟到了“奴仆”二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此时“奴仆”

二字在学生眼中绝不是枯燥符号,而是一幅受难的图画,一个屈辱的故事。这样通过理解字理后掌握的汉字,才是真的理解了。

再比如: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在教学这些字时,我们完全可以把我们对这些字的理解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的方式教给学生,如此学生便润物细无声地理解了汉字的字理,同时也加深了孩子对字形的记忆,老师又何乐不为呢?

二、有趣:多种形式激趣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识字教学一直就是困扰我的难题之一,思虑再三,笔者认为:教学生字时,传授字理,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众所周知,《说文解字》中指出了汉字的六种构造,小学生接触较多的为象形、形声、会意三种,下面笔者准备以这三类字为例,浅谈如何激发识字教学的趣味性。

(一)借助图片,感受象形字

何为“象形”?顾名思义 , 就是把字画得像具体事物的形状。要想表示太阳,就画个圆圈,中间加一点; 月亮就画一个弯弯的月牙儿; 乌龟就画一个龟的甲壳, 再加上头尾和四只爪子。总之, 一看到图画的样子就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要运用象形字直观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理解字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出不同的图片让学生试试去猜一猜,例如:在教学“星”时,我给学生出示这样一组图片,此时,设下悬念,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汉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样用此方法,我还试着教学了“凤”字,当我出示,学生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这种方式的讲解,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汉字的字理还感受到了汉字是奇妙。

(二)追本溯源,理解形声字

再说“形声”,就是根据事物的形状造半个字, 再为读音造另外半边, 二者一组合,成为一个新字。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区分出表义的形旁和表声的声旁从而理解识字。比如“鲤”“鲥”都是“鱼”字旁,表示它们鱼类, 读右半边“里”“时”的声。再如案例二中的教师讲解生字“座”时,也是运用此方法,“广”表义:大房子,“坐”表声,由此得知“座”字和“坐”字同音,意思大概就是:坐在大房子里。

例如,笔者在教授学生“侗、桐、铜、筒”这组形声字的时候,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读读看,此时质疑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字的读音相似,韵母都是“ong”,而且在字形上都含有一个“同”字,此时我引导学生猜一猜,发现不同偏旁组成的字的意思也大相径庭。“单人旁”表示与人有关,“木字旁”表示与植物有关,“金字旁”则表示一种金属,“竹字头”表示跟竹子有关。猜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好像渐渐发现了规律,也越猜越起劲,这样的过程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也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三)巧借字谜,掌握会意字

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方法组成的字就是“会意”字。那么这类字在传授字理的同时怎么注重趣味呢?其实,老师们只需要寻找或者编一些字谜,让孩子们猜一猜,这样孩子们会在趣味的过程中学会字理,水到渠成,自然能够乐在其中。

猜谜语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游戏,我们的汉字,很多都可一编成一则谜语,寓教于乐, 应该是一种提高识字教学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日月明》时,我就运用字谜就行教学。上课伊始,我就出示字谜:日月可鉴(明)奋力合作大扫除(男)、上头小, 下头大, 你猜猜, 念个啥(尖)、一块小土(尘)、二人在一起(从)、三人在一起(众)、两木在一起(林)、三木在一起(森)让学生自己猜,学生越猜越感兴趣,也学到了很多的字理。

总之,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把汉字变成一个个身体语言、一幅幅有趣的画面、一则则生动的字谜,在增加学生识字兴趣的同时,明白汉字的字理,从而真的做到:有理有趣,高效识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