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
金磊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引言:高中历史学科承担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使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关键课程。传统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多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难以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与创新意识,而随着教育改革推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成为教学重要目标,故而围绕教材,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构建逻辑链问题,搭建思维进阶“阶梯”
逻辑链问题可以打破碎片化知识局限,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与推理能力。
以高中历史教材“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提问“19 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社会经济与政治状况有何差异?”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对比两国工业发展、政治制度、对外政策等不同,形成对历史背景的认知;接着询问“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两国贸易往来与外交关系?”促使学生分析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理解鸦片战争经济根源;最后追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在后续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如何体现?”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思考历史事件延续性与影响力,构建从背景到原因再到影响的完整逻辑链条。学生在解答逻辑链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掌握鸦片战争知识,并在分析、推理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学会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历史问题。
二、创设真实情境问题,激活思维探究“动力”
真实情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理解历史事件复杂性与多元性,所以教师要依托历史文献、文物史料、影像资料等创设贴近历史真实的教学情境并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置身历史场景,从当事人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其历史学习代入感与体验感,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能力。
在学习教材“辛亥革命”时,教师搜集孙中山书信、同盟会宣言等原始文献及当时新闻报道、老照片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营造清末民初动荡变革的历史情境,然后提问“假设你是当时进步青年,目睹清政府腐朽与民族危机加深,会选择怎样方式挽救国家?为何这样选?”学生基于情境从不同角度思考,有的认为应效仿孙中山革命推翻清政府,有的觉得可借鉴改良派渐进式改革。讨论中教师倡导“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主张可行性与局限性。”学生查阅史料探讨两种方案利弊,在探究真实情境问题中加深对辛亥革命背景与意义的理解,锻炼运用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设计分层递进问题,铺设思维成长“轨道”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体差异,并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原则设计分层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以教材“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教师问“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发生在英国?”引导学生从教材提取资本积累、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基础知识;对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学生,教师问“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阶级结构与城市化进程有何影响?”促使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多方面影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问“对比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与挑战,思考当今时代如何应对科技发展问题?”该问题要求学生历史比较并联系现实创造性思考。在分层问题引导下,不同层次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维能力从记忆、理解向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逐步进阶。
四、推动跨学科融合问题,拓宽思维发展“边界”
跨学科融合问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拓宽思维视野,所以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将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设计跨学科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以“新航路的开辟”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问题,从地理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路线选择依据;从经济角度探讨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从文化角度思考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调动地理地形、航海技术知识,政治经济政策、国际关系知识,以及语文学科史料阅读与表达能力,如分析路线选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航海家选择特定航线原因;探讨对世界贸易格局影响,结合政治经济学知识分析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成因与后果。通过跨学科问题探究,学生不再孤立看历史事件,而是学会从多维度综合分析,拓展思维广度与深度,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结束语
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是适应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逻辑链问题、创设真实情境问题、设计分层递进问题、推动跨学科融合问题等策略,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未来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优化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与探究中感受历史学科魅力,提升高阶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建彪 . 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 [J]. 成才 ,2024,(S2):78-79.
[2] 杨晓燕 . 指向高阶思维的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与实施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4,(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