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为高阶思维而教

作者

华云

盱眙县第一中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教学对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科学合理的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思维方式的优化。但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教师往往未能充分挖掘阅读教学的潜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难以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为填补这一教学空白,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水平,本文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详细分析了深挖文本多元价值和引导自主反思总结这两种教学手段,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

一、深挖文本多元价值,培育深度解读思维

文本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犹如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富矿,其多元价值不仅体现在表面的文字信息,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意蕴。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当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多元价值时,实际上是在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打破其思维定式,促使学生突破表层理解的局限。通过对文本时代背景的剖析,学生能将作品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理解,把握作者创作的深层动机;对文化内涵的探究,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对写作手法的钻研,则能让学生洞悉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艺术表达思想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分析文本中的观点,同时激发创造性思维,从全新角度解读文本,进而实现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全面提升【1】。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孔乙己》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挖文本多元价值。首先,教师为学生补充晚清科举制度的详细资料,包括科举考试的流程、录取比例,以及该制度对读书人的思想禁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悲剧命运背后的制度根源。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聚焦小说中人物对话和神态描写,分析短衣帮、掌柜等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学生们热烈讨论,有人指出众人的冷漠嘲笑反映出封建社会底层民众的麻木不仁,有人认为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变化体现了世态炎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伙计这一叙事视角,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叙述孔乙己的故事,而是通过小伙计的所见所闻展开?”学生们积极思考,提出小伙计的视角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同时也暗示了新一代对旧制度的疏离与觉醒。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学生不再局限于对孔乙己个人悲剧的同情,而是深入思考社会制度、人性弱点等深层问题,实现了从浅层阅读到深度解读的跨越,深度解读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二、引导自主反思总结,塑造系统元认知思维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它涵盖了个体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总结,正是培养元认知思维的关键路径【2】。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的时期,此时帮助他们建立元认知意识,能够有效提升其思维的自觉性和可控性。通过对阅读过程和结果的审视,学生不仅能回顾自己获取信息、分析文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还能深入剖析思维过程中的优势与缺陷。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解读文本时存在思维定式,便可主动调整阅读策略;发现逻辑推理存在漏洞时,能及时修正思维方向。这种持续的反思与调整,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主动权,将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优化思维方式,最终塑造出系统的元认知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在完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社戏》的阅读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反思活动。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思维导图,梳理文章脉络与学习要点,引导学生回忆阅读全过程。随后,教师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在初读文章时,你是如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情节的?”“在分析‘我’与小伙伴们的情感时,哪些语句为你提供了关键线索?”“当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时,你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们纷纷陷入思考,有的学生分享自己采用圈点批注法标注重点语句,有效梳理了情节发展;有的学生坦言起初对文末语句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才领悟到作者对童年纯真与乡村生活的怀念。还有学生反思自己在分析双喜等人物形象时,因忽略细节描写导致理解片面,后续通过精读段落弥补了不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将反思内容整理成学习日志,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分享,互相借鉴学习方法,在不断反思与总结中,元认知思维得到切实提升。

三、结语

通过对深挖文本多元价值和引导自主反思总结这两种教学手段的深入分析与实践案例展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它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深挖文本多元价值,能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写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剖析文本,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而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总结,则让学生对自身阅读学习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促使他们主动调整学习策略,逐步构建起系统的元认知思维体系。这两种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为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广大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游福川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激发的策略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DOI:10.27684/d.cnki.gxndx.2024.003283.

[2] 刘梦婷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跨学科学习指导研究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4.DOI:10.27347/d.cnki.gssdu.2024.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