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自然材料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作者

李宇轩

山东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苑街道办事处中心幼儿园 264200

一、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自然材料是指来源于自然界、未经深度加工或仅经过基础处理的物质,如树叶、树枝、花瓣、石头、泥沙等。这类材料因其天然属性,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首先,自然材料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例如,松果的鳞片状纹理、鹅卵石的圆润触感、麦秆的柔韧质地,均能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其次,自然材料的开放性特征契合幼儿的艺术创作需求。与标准化手工材料不同,自然材料的形态与色彩具有不确定性,幼儿需通过观察、比较与组合完成作品,这一过程强化了他们的空间想象与问题解决能力。

在审美教育层面,自然材料的运用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自然美”的认知。幼儿在拼贴花瓣时,会主动关注花瓣的渐变色彩;在拓印树叶时,会尝试匹配不同叶脉的疏密关系。这种基于真实材料的创作体验,使幼儿逐渐形成对色彩、形态与质感的敏感度。此外,自然材料的收集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教育活动。幼儿在户外捡拾落叶、拾取石子的过程中,需观察自然物的生长环境、判断其可用性,这一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与分类能力。

二、自然材料启发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启发式教学强调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与提供探索工具,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知识。自然材料在这一模式中扮演了“媒介”的角色,其教育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多感官体验促进认知发展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依赖于多感官通道的协同作用。自然材料的天然属性使其能够同时激活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例如,在“树叶交响曲”活动中,幼儿通过摇晃不同形状的树叶倾听风声,通过摩擦树叶感受表面纹理,这种跨感官的体验深化了他们对材料特性的理解。研究表明,多感官刺激能够增强神经突触的连接密度,从而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

2. 情境化引导激发创造力

自然材料的开放性为幼儿提供了“低结构”的创作环境。相较于现成的手工模板,自然材料的组合方式具有无限可能性。例如,幼儿可能将树枝想象成树干、将鹅卵石排列成小路,这种非预设性的创作过程正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教师通过创设“森林小屋”“昆虫王国”等主题情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

3. 自主探索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自然材料的运用往往伴随着技术挑战。例如,幼儿在制作树叶拼贴画时,需解决叶片易碎、胶水粘合不牢等问题;在搭建树枝雕塑时,需考虑结构的稳定性。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契机。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解决方案,如“如何让花瓣更牢固地贴在纸上?”“怎样让树枝站得更稳?”这种过程性指导能够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与韧性。

三、自然材料启发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自然材料的启发式教学需遵循“观察—探索—表达—反思”的逻辑链条,教师在各环节中承担不同的角色。

1. 材料选择:贴近幼儿生活与认知水平

自然材料的选取需兼顾安全性、可操作性与教育性。教师应优先选择无毒、无尖锐棱角的材料,并根据幼儿年龄调整材料复杂度。例如,小班幼儿适合使用体积较大、形态单一的材料,如圆形鹅卵石、扇形棕榈叶;中班幼儿可尝试组合多种材料,如用树枝与黏土制作立体造型;大班幼儿则可挑战对材料进行改造,如用石头雕刻图案、用树叶染色。

材料的呈现方式同样影响幼儿的探索深度。教师可将材料分类摆放于开放材料区,或通过情境化布置激发兴趣。例如,将松果、树枝与羽毛组合成“鸟巢”主题区,将贝壳、海星与细沙布置成“海洋”主题角。这种主题化陈列能够降低幼儿的认知负荷,使其更快速地进入创作状态。

2. 过程引导:构建支架式学习环境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如何通过提问、示范与反馈支持幼儿的探索。在自然材料活动中,教师的引导需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既不替代幼儿思考,也不放任其盲目尝试。例如,在“树叶拓印”活动中,教师可先示范如何固定树叶、涂抹颜料,随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换一种颜色的叶子,画面会有什么变化?”“你觉得这片叶子像什么动物?”这种渐进式引导能够帮助幼儿逐步深入探索。

情境化语言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可通过故事、游戏或角色扮演创设情境,使幼儿在情感共鸣中投入创作。例如,在“蚂蚁搬家”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用树枝搭建“蚂蚁隧道”,用松果模拟“食物仓库”,用黏土制作“蚂蚁士兵”。这种将自然材料与角色扮演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强幼儿的代入感与创作动力。

3. 作品评价: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自然材料作品的评价需突破传统美术教育中“像与不像”的标准,转而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可采用“过程性档案袋”记录幼儿的探索轨迹,包括材料选择记录、创作草图、问题解决日志等。在评价环节,教师可引导幼儿自评与互评,例如提问:“你在这次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你最喜欢哪个部分的设计?”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例如,幼儿是否表现出对材料的珍惜?是否愿意与同伴分享材料?这些非认知因素同样是评价的重要维度。通过将作品展示于自然环境中,如将树叶拼贴画悬挂于树枝、将石头画陈列于花坛,教师能够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自然与艺术的联结。

结束语

自然材料的启发式教学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内容,更在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中发挥了独特价值。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自然教育理念的普及,未来希望自然材料将成为连接艺术、科学与社会领域的桥梁,幼儿园可与周边自然环境(如公园、农场、湿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自然材料艺术节”“亲子自然探索日”等活动。通过将美术教育延伸至社区,幼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玉卿 . 自然教育理念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J]. 新课程研究 ,2024,(08):105-107.

[2] 施美 .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开发应用自然材料的策略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3,(1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