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保护导向下的山区土地规划管理模式探索

作者

郭文婷

370304198302181321

引言

山区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求的增加,山区土地面临着过度开发、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传统的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往往侧重于经济发展需求,忽视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山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例如,在一些山区,不合理的矿产开采造成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山区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盲目扩张建设用地,侵占了大量的生态用地。山区土地碎片化现象严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降低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率。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探索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山区土地规划管理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还能够实现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山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生态保护导向下山区土地规划管理的理念转变

(一)从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生态 - 经济 - 社会目标的转变

在传统的山区土地规划管理中,往往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追求土地开发利用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这种单一目标导向导致了许多负面的生态影响,如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而在生态保护导向下,土地规划管理应将生态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目标。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来看,山区的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供了诸如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种服务,这些服务的价值远超过短期的经济收益。例如,一片山区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价值,可以通过计算其减少洪水灾害、保障下游居民用水等方面的效益来体现。在规划管理过程中,需要将这些生态服务价值纳入决策考量范围,综合评估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这就要求建立一套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关注 GDP 等经济指标,还要包括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标等生态指标以及就业、社会公平等社会指标。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土地规划管理朝着有利于生态 - 经济 - 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规划理念

山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山脉、河流、森林、草地等要素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应遵循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理念。这意味着要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和单一土地类型的局限,从整个山区生态系统的层面来考虑土地规划。例如,对于山区河流的规划管理,不能仅仅着眼于河流本身,而要考虑到河流上游的森林植被状况,因为森林植被的破坏可能导致水土流失,进而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同样,对于山区的建设用地规划,也要考虑其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避免造成生态隔离。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规划理念要求进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识别出生态核心区、缓冲区和开发建设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生态核心区应严格保护,禁止大规模开发活动;缓冲区则要控制人类活动的强度,减少对核心区的干扰;开发建设区应在遵循生态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各类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生态保护导向下山区土地规划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山区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安全格局包括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要素。生态源地是山区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大型森林斑块等,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和生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确定生态源地时,需要综合考虑植被覆盖度、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因素。例如,可以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出那些植被茂盛、物种丰富的区域作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是连接生态源地的线性通道,它能够促进物种的迁徙、基因的交流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山区的河流、山脉脊线等自然要素往往可以作为生态廊道的基础。在构建生态廊道时,要注意保护廊道的连通性,避免被人类活动所切断。例如,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生态友好型的桥梁或隧道方案,确保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不受阻碍。生态节点则是生态廊道中的关键连接点,如小型湿地、林中空地等,它们在物种栖息、觅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地保护山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山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二)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的推广

在山区土地规划管理中,推广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是实现生态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农业方面,应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循环利用能力。例如,采用间作套种、轮作等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利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农药,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在山区的坡耕地,可以采用梯田种植的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在林业方面,应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这包括合理的森林采伐规划,遵循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例如,通过疏伐过密的林分,改善森林内部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林下植被的发育。在山区的旅游开发方面,应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当地社区的参与。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中,要避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采用生态步道、生态厕所等环保设施。并且,通过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反哺当地的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实现旅游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结论

生态保护导向下的山区土地规划管理模式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理念的转变,从单一经济目标向多元目标发展,以及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规划理念的建立,为山区土地规划管理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在实施策略方面,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和推广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方式是实现生态保护目标的关键举措。这些策略能够在保护山区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山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困难、资金投入不足等。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力度,以确保生态保护导向下的山区土地规划管理模式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涂又 . 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优先保护区识别 [D].陕西省 : 长安大学 ,2024.

[2] 蒋凯蔚 .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 [J/OL].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4(3)[2024-03-01].

[3] 何思源, 闵庆文. 自然保护地社区的保护兼容性生计: 概念与实施路径[J].自然资源学报 ,2023,38(04):862-873.

[4] 李嘉雯 , 李晓华 , 杨伟 . 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困境与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径探索——以安顺市为例 [J]. 南方农机 ,2025,56(0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