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
吴亚平
沧州渤海新区中学
引言:诗歌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塑造学生道德品格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诗歌教学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等问题,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诗歌教学策略,对于转变诗歌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的诗歌教学目标设定与融合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引领下,语文教师应立足课程标准,深入解读教材,全面把握育人目标,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1]。
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并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认识诗歌体现的时代特征。如在《登幽州台歌》教学中,重点领会“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表达的今昔之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蕴含的苍茫悲凉意境;在《望岳》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展现的登高望远、胸怀壮志的豪迈情怀。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来看,诗歌教学应着眼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学会赏析。如在《登飞来峰》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初步领略诗歌意境,然后引导学生逐句探究,体会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最后组织学生吟诵全诗,在吟诵中加深对诗歌艺术魅力的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知诗歌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同时,领悟诗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如《己亥杂诗(其五)》蕴含了龚自珍“精神欲奋,犹心折此山河”的爱国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教师应激励学生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培养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评”一体化驱动的诗歌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领下,诗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教材、面向学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扣诗歌的本质特征,注重情感体验、审美鉴赏和人文积淀。以《古代诗歌五首》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字词含义、理清诗歌脉络,更要挖掘诗歌的情感基调、领悟诗歌的意象内涵。如在教学《游山西村》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村野风情,体会诗人淳朴、豁达的情怀。而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继承优秀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吸收现代教育理念,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2]。如在教学《望岳》时,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评”一体化框架下的诗歌学习过程与评价机制构建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框架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诗歌学习过程和评价机制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可以采用“导入—探究—感悟—拓展—评价”的学习过程。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抛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探究环节上,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指导、分组协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诗歌的内容、形式、意境、情感等要素;就感悟环节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炼感悟分享体会,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提升情感体验;于拓展环节来讲,教师可以通过课内外联动、跨学科融合等方式,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丰富认知,提升人文素养;评价环节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相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客观认识自我,明确提升方向。
四、“教—学—评”一体化导向的诗歌教学效果反思与持续优化
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应树立反思意识和改进意识,不断优化诗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测试检查等方式,教师要客观分析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和提高 [3]。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探索诗歌教学的持续优化策略,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如在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诗歌意境,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课程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提升诗歌教学的整体效果。如教师可以加强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解读诗歌,加深对诗歌时代背景、人文内涵的理解。
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诗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应立足课标,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引领学生在诗的世界里感悟语言魅力。展望未来,诗歌教学还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诗歌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课内外相结合的诗歌学习途径,以进一步增强诗歌教学的时代性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马艳艳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J]. 读写算 ,2025,(05):61-63.
[2] 张清栋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践 [J]. 天津教育 ,2025,(02):111-113.
[3] 吴焕 .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诗歌大单元教学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15):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