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养护中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的应用

作者

何维平

甘南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临潭公路段 甘肃甘南 747000

​ 

一、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的内涵与分类

1. 表面封层技术

在路面形成防水耐磨保护层,阻止水分下渗和集料流失,包括雾封层、碎石封层和稀浆封层。雾封层用乳化沥青(用量 0.8-1.2L/m2 )喷洒封闭微裂缝,延缓路面老化;碎石封层由沥青与单一粒径碎石组成,同步改善抗滑与防水性能;稀浆封层通过乳化沥青与矿料拌合摊铺,适用于轻度车辙与裂缝的功能性修复。

2. 裂缝处治技术

处理路面裂缝防止水分下渗损坏路基,包括灌缝和贴缝技术。灌缝采用热改性沥青(施工温度 180-220℃)或硅酮密封胶注入清理后的裂缝,深度需达缝宽 2 倍以上;贴缝技术利用自粘式改性沥青贴缝带直接粘贴裂缝,无需加热,施工效率较灌缝提升 3-5 倍。

3. 薄层罩面技术

在原有路面铺薄沥青混凝土面层恢复平整度和抗滑性,包括微表处、超薄磨耗层和热拌薄层罩面。微表处采用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常温摊铺,适合快速开放交通;超薄磨耗层用 SMA-5 等专用混合料摊铺,压实厚度仅 1.5-2cm ;热拌薄层罩面需控制摊铺温度 160-180C ,适用于交通量较大路段。

4. 结构性预防性养护技术

针对路面结构强度不足但未明显损坏的情况,采用深层处治提升承载能力,包括现场冷再生和热再生技术。冷再生铣刨旧路面后与水泥(用量 2-4%)、新料拌合摊铺,可强化基层强度;热再生通过加热旧路面并添加再生剂(用量0.5-1.0% ),实现路面结构性能的原位恢复。

二、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的应用体系构建

1. 技术选型方法

综合考虑路面状况、交通荷载、环境条件和养护目标,基于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CI)、抗滑性能指数(SRI)、车辙深度指数(RDI)等核心指标建立三维选型矩阵。具体而言,当 PCI 处于 70-80 且 SRI 大于 60 时,优先选用雾封层进行表面防水处理;若同时存在 5-15mm 轻度车辙,则适配稀浆封层或超薄磨耗层;对于交通量超过 2 万辆 / 日的重载路段,需结合路面结构强度(FWD 弯沉值)选择结构性预防性养护技术,形成“性能评估 - 荷载分级 -技术匹配”的决策链条。

2. 最佳实施时机判断

常用基于性能指标的阈值法和寿命周期成本(LCC)决策法,通过建立路面性能衰变曲线确定干预临界点。研究表明,高速公路在通车后 3-5 年、PCI值降至 70-75 时实施预防性养护,可使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 40%-50%,较传统矫正性养护多延长 4-6 年使用寿命。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区域气候特点调整时机,如多雨地区可提前至通车后 2-3 年进行防水封层施工,延缓水损害进程。

3. 施工工艺优化

表面封层施工需控制环境温度不低于 10C 、路面含水率小于 5%,乳化沥青喷洒后封闭交通 2-4 小时,确保破乳成型;裂缝处治遵循“清缝 - 烘干 -灌缝 - 撒料”四步法,采用 0.5-0.8MPa 高压空气清除缝内杂物,灌缝深度达到缝宽 2 倍以上;薄层罩面施工前需用智能铣刨设备进行旧路面粗糙度处理,摊铺速度控制在 2-4m/min ,采用高频低幅压路机进行多遍压实,确保层间粘结强度大于 0.5MPa。

4.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涵盖材料性能、施工过程、成品效果的三级质控体系:表面封层要求沥青用量偏差不超过 ±5%,碎石撒布覆盖率达 85%-95% ,渗水系数小于 50ml/min ;裂缝处治需满足灌缝料与缝壁粘结强度大于 0.4MPa,1 年后有效率不低于 90% ;薄层罩面平整度标准差在高速公路场景中不大于 1.2mm ,抗滑构造深度不小于 0.55mm,通过落锤式弯沉仪检测确保加铺后路面弯沉值较原值降低15% 以上。

三、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推广的挑战与对策

1. 技术认知与管理体制障碍

部分管理部门仍秉持“重建设、轻养护”理念,将预防性养护视为“额外支出”,缺乏全生命周期成本意识。某省公路管理调研显示,县级养护单位中仅 25% 将预防性养护纳入年度计划,“不坏不养”的被动思维普遍存在。建议构建“理念培训 + 考核驱动”双机制:通过现场观摩示范工程、开展养护成本对比分析会强化认知;将预防性养护实施比例(如高速公路不低于 40% )纳入地方交通部门绩效考核,建立与养护资金拨付挂钩的激励机制。

2. 技术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对预防性养护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规定较为笼统,缺乏针对不同气候区、交通荷载的细分标准。例如,多雨地区碎石封层的沥青用量未明确调整系数,导致部分工程出现早期剥落。应加快编制《预防性养护技术细则》,细化雾封层乳化沥青黏度、裂缝处治温度阈值等关键参数;依托省级交通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数据库,收录不同技术的应用效果数据,为基层单位提供标准化选型参考。

3. 资金投入与效益平衡

预防性养护前期需投入专项资金(如每公里路面封层约 5-8 万元),但部分欠发达地区养护资金优先用于应急抢修,导致预防性养护实施率低。建议构建“财政专项 + 市场运作”资金体系:从车辆通行费中提取 3%-5% 设立预防性养护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推广“养护绩效合同”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承担养护作业,按路面性能维持效果付费,如某试点项目通过该模式使资金使用效率提升 30% 。

4. 智能检测与决策支持不足

当前基层养护单位仍以人工巡检为主,100 公里路段巡检需 3-5 天,且裂缝识别准确率不足 70% 。应推广三维激光扫描(检测速度 50km/h ,精度 1mm)、探地雷达等智能设备,实现路面病害快速识别;开发基于深度学习的养护决策系统,通过 BP 神经网络训练历史数据(如 PCI 衰变曲线),自动生成技术选型与时机建议,某省试点系统使决策效率提升 4 倍,技术选型准确率达 92% 。

四、结论

未来研究可聚焦技术与智能检测、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开发具备自诊断功能的智能养护系统;加强极端气候下材料性能研究,如研制耐高温抗车辙或耐低温抗开裂的新型养护材料;推进绿色环保材料应用,探索光伏路面等新型养护技术,构建“智能监测 - 绿色材料 - 低碳工艺”的一体化养护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同军, 许和文.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 运输经理世界 ,2025(6):117-119.

[2] 杨龙兴. 预防性养护施工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应用分析[J]. 运输经理世界 ,2024(27):103-105.

[3] 赵银珍.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3,46(5):58-60.

[4] 刘旭东, 赵敏.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 建筑与装饰 ,2024(10):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