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自觉与知识生产引导功能

作者

常远

广东财经大学期刊中心 广东广州 510320

引言

学术期刊展示了研究领域的成果,并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内容主要以原创研究、综述文章、书评等形式的文章为主。全球知识生产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学术期刊已然成为知识传播与创新方面的核心载体。学术期刊编辑承担的角色绝非局限于对文稿的常规处理,更为重要的是肩负着能够引导学术发展方向、塑造文化价值体系的关键使命,编辑在此种形势下所具备的文化自觉程度会对期刊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着重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剖析编辑在履行引导知识生产这一重要功能时,其内在的意识困境和外部的机制约束,致力于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即通过不断深化编辑的文化自觉来对编辑实践加以优化,达到增强学术期刊在复杂且多元的知识生态环境中思想引领的能力。

一、学术期刊编辑履行知识生产引导功能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文化自觉意识不足影响价值判断

部分编辑未能充分植根本土文化语境审视学术发展,致使对具有地域特性的真问题缺乏足够敏锐的洞察力与研究热情。对国际前沿学术话题的过度追逐有时削弱了必要的批判性审视,可能导致研究方向与本民族文化诉求和实际发展需求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文化传承维度的考量在编审工作中时有缺失,长期积累的学术传统与本土智慧未能有效融入当代知识构建体系,无形中弱化了学术成果在特定文化土壤中的解释力与生命力。

(二)引导功能发挥受制于评价体系异化

学术期刊编辑在引导知识生产方向时遭遇的深层困境,根植于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对量化指标的过度倚重,这种机制倾向于将复杂的学术价值简化为影响因子等可计算的数字符号,无形中窄化了编辑对知识创新本质的判断视野,使得期刊选题策划与成果筛选过程不自觉地滑向对短期热点与表面传播数据的追逐,而遮蔽了那些需要长期积淀、具有深刻文化根基与理论突破潜力的本土原创研究,最终导致学术期刊作为文化传承与思想孵化器的核心功能被削弱,知识生产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面临挑战[1]。

(三)编辑主体能力与知识生产新趋势的适配性挑战

当前学术期刊编辑在驾驭跨学科知识整合过程中常面临学域隔阂的困扰,对于迅速兴起的交叉领域研究范式与概念体系需投入更多认知资源方能把握其内在逻辑脉络。数字技术革新带来的知识生产工具迭代要求编辑角色超越传统文本加工模式,如何有效理解算法推荐机制、数据可视化表达及开放科学平台运行规则成为亟待跟进的专业课题。在推动本土学术成果国际传播的实践层面,部分编辑尚未充分掌握全球化学术对话的话语建构规律,包括专业术语的精准转译、国际学界的议题设置偏好以及多元文化场域的表达策略调适,由此可能削弱学术共同体间的有效思想互动。

二、基于文化自觉强化学术期刊编辑知识生产引导功能的策略

(一)提升编辑文化自觉意识与价值判断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群体需要系统化开展经典理论著作与前沿学术文献的持续性研读活动,深入理解知识生产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论积淀有助于编辑在庞杂的投稿中辨识出真正具有思想穿透力的研究成果,而非仅停留于表面技术或方法的模仿。编辑个体应当主动参与深入的国情调研与田野考察,直接感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真实问题与本土智慧,这种脚踏实地的认知方式能够校正单纯依赖文献研究可能产生的偏差,使编辑在策划选题时更能精准把握那些植根于中国实践、回应时代关切的学术生长点。期刊编辑部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文化传统研习机制,组织编辑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与当代文化创新成果进行深度研读与研讨,在此过程中编辑对自身文化基因的理解得以深化,文化自信的根基随之稳固。

(二)以文化自觉引领选题策划与栏目设置

学术期刊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可着重构建具有鲜明本土文化辨识度的研究体系,将栏目设置重心倾向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真实问题情境,例如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治理模式创新或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路径这类根植于本土经验的学术议题。激发理论原创性要求编辑在审稿过程中特别关注那些突破既有分析框架的探索性研究,例如支持学者基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提炼 " 三权分置 " 理论模型而非简单套用西方产权理论,鼓励构建具有解释力的本土概念工具和逻辑自洽的学术话语 [2]。促进学科交叉则需要破除传统的学科边界设定机制,可以策划“科技人文对话”类专题聚集哲学家与技术专家共同探讨算法正义,或是组织经济学家与人类学家联合研究乡土社会数字化转型中的文化适应机制,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寻找不同学科方法论之间的衔接接口以实现真正的知识融通而非形式拼凑。

(三)构建体现文化自觉与学术价值的评价标准

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应当重新设计稿件评审标准框架,在保留必要计量指标基础上大幅增加思想原创性与文化价值的权重参数,明确要求评审专家对论文的理论突破程度、文化传统阐释深度进行实质性评估。评审专家需要接受专门培训以掌握对学术成果文化贡献度的辨识方法,在匿名审稿意见书中必须包含对研究本土文化根基的剖析、对理论创新社会意义的论证,而非仅关注文献综述完整性与数据呈现形式。期刊管理方需定期组织编辑与领域学者开展评价标准反思研讨会,针对当前学术生态中过度量化倾向进行批判性探讨,共同制定更符合文化自觉导向的审稿流程细则,推动评审焦点从短期引用数据转向长期学术价值沉淀。

三、结语

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自觉是其有效引导知识生产、塑造学术价值不可或缺的内在根基,在面对评价体系异化、能力适配方面的挑战时,编辑不能局限于技术性角色,而是要超越此局限,主动去强化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对国情的认知。把文化自信切实转化为具体行动自觉,比如策划出带有本土关怀且富有思想深度的选题,构建起能够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栏目等;期刊评价标准不能被单一的量化方式所束缚,应当转向从多个维度去衡量,重视思想的原创性、文化的贡献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勇 , 廖志颖 . 文化自信视阈下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出版——以高校文科学报为例 [J]. 学术出版与传播 ,2022,1(00):111-119.

[2] 秦开凤 .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责任担当 [J]. 出版广角 ,2023,(23):12-16.

作者简介:常远(1984-),副教授,研究方向:编辑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