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区域游戏的创设策略
蒋雪峰
江苏省扬中市西来桥镇中心幼儿园 212221
区域游戏是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已有经验、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区域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孩子极大的兴趣,使得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自主、宽松的区域活动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近年来,我园通过对多层次、多侧面的区域设置的研究,结合各阶段开展的主题教学,积极探索各区域的合理设置,促使不同层次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以提高和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直接生理成熟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使认知结构不断发生质变的过程”,同时他还要求“环境的创设应该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而洛扎洛夫认为“对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最有效的影响是间接的、含蓄的暗示”,他还表示“教师创设的多元化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进步和提高是起着任何集体教育活动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所说的多元环境,自然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区域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幼儿的老师。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的。因此,创设一个适宜的游戏环境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在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研究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环境在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形象、生动、有趣味的游戏环境可以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为此,我就游戏区域环境的设置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以生活为轴心,投放有效材料,为幼儿创设兴趣平台 。
陈鹤琴先生提出:“幼儿的活动应该以生活为轴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而,我注重选择贴近孩子的生活,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体验的主题活动内容有效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如“小宝宝”“亲亲抱抱”“娃娃家”“我爱我家”“香甜的水果”“小饼干”等主题。预设或生成主题后,我便考虑如何将这些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得既温馨而又富有生活气息,让孩子喜欢,符合孩子心理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前提条件”,由此来促进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在主题活动“娃娃家”和“小宝宝”中,我把“娃娃家”布置得就像孩子自己的家:“客厅”里有柔软的沙发、漂亮的桌子;“卧室”里有柔和的纱窗、娃娃的小床、橱柜、美丽的帐子;厨房里有洗衣机、煤气灶台、洗菜池;除了这些,我还将宝宝的影册、奶瓶、奶粉罐、一家三口的照片、娃娃的衣服(孩子自己收集的)布置在情景中。这些道具是教师们利用这些玩具孩子们用废旧的材料箱子、绒布、纸做成的,孩子们活动得兴高采烈。他们抱着娃娃坐在沙发上看书;给娃娃边冲奶粉边自言自语地和娃娃说话;他们喂娃娃吃饭、给娃娃穿衣服、穿鞋子,比给自己吃和穿还要起劲;他们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抱娃娃睡着后,把娃娃轻轻地放入小床中,还要对周围的人做“嘘”的动作;他们根据折衣步骤图学着整理娃娃的衣服和裤子,神情是那么的专注;他们学着大人的样子烧饭、洗菜、扫地、擦地板、整理房间,干得不亦乐乎。三到四岁的孩子有了初浅的生活经验、模仿性强、有一定的移情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创设的这些环境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是因为它不仅符合了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还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孩子们在参加这些区域活动的时候主动性、积极性都很强,活动的兴趣更浓了。
二、以操作为重点,开设多个平行游戏,为幼儿创设多功能操作平台。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模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成人们的生活、劳动、语言等等,他们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喜欢的一面,并在游戏中进行交往与操作的尝试。因此,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往往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另外,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的特点,他们在游戏中往往是通过一种平行游戏的方式进行模仿与学习,再与同伴逐渐产生注意与交往。因此,我在设置游戏区域时,同时设置了几个平行的角色游戏,特别是“娃娃家”。班里两个娃娃家的创设虽然都差不多,但也各有区别。有的娃娃家着重生活方面: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模仿成人洗衣、熨烫衣物和折叠衣服,如区角的“洗衣房”;有的娃娃家着重模仿成人对宝宝的养护,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抱娃娃、喂娃娃喝奶、哄娃娃睡觉、带娃娃逛街等一系列模仿活动;有的娃娃家注重操作与交往,就如“点心店”和“小厨房”,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充分开展想象,积极动手,模仿爸爸妈妈们洗菜、烧饭、做点心,还可以尝试招待客人,进行初步的交往游戏。在平行游戏中,孩子们互相模仿着、学习着,发展着……
在设置游戏区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了各个领域在区域游戏中的平衡,而且,我还发现即便是在一个区域中也能尝试多功能、多领域的游戏内容的开发。
三、以整合内容为契机,不断更新区域设置,为幼儿创设创新平台 。
新课程理念提倡“构建整合、开放为特点的课程内容”,延伸到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中,我们也应该体现“整合与开放”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特色,我便注重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调整观念和行为:
1. 变孤立为整合: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去启发和引导,而且我也越来越体会到:教师要巧于思考、循循善诱,及时发现孩子的创造性。因此,我在主题背景下将各区域的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各区域原来所设定的固有的名称和彼此孤立的内容,将各种游戏进行整合,使其看起来“活化”了,这样才能使得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动和发展。
2. 变失衡为均衡: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内容都能够与主题内容相连接,这就需要我们对有一定学科倾向的主题进行分析,要求老师要心中装有大的课程观,更为整合、综合地考虑问题。
四、以家长资源为时机,适时提供亲子指导,为幼儿创设自主、宽松的学习平台。
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内容很多,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自由而快乐地进行游戏,游戏中不受拘束和打扰。但是,区域游戏的指导与观察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老师常常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时还是会疏忽了许多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在来、离园时,特别是离园中利用家长的资源对孩子进行某些区域的指导也不失是个很好的方法。在“办家家”和“动物”的主题中,我们为了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丰富,我们把“创意工作室”扩展到了教室外的走廊上。我班的孩子对这个区域中的游戏十分感兴趣,他们不仅在游戏时间快乐地玩,在每天的来、离园时也会拉着家长的衣袖留恋在区域中而不舍得离去。于是,我们利用孩子的关注与家长们的热情在走廊中开展起了来、离园的亲子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工作中勤于思考,拓宽思路,在游戏区域设置方面走出新路,大胆创新。当然,游戏区域的设置离不开对幼儿各种活动特别是主题活动中表现的观察,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爱好,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然后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给幼儿提供他们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并有所收获的区域游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