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研究
张兆达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131
0 引言
道路交通毋庸置疑是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支柱,然而,当前交通事故频繁上演,无情地吞噬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重大损失。交通安全设施在引导交通流、警示危险、保护车辆与行人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的使用效能,因而对其设计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交通安全设施的主要类型及作用
1.1 交通标志
交通标志是指用图形、颜色、文字向驾驶人传递信息,用警示牌提示驾驶人注意前方潜在危险、禁令标志明文规定禁止的交通行为、标志牌指示应当行进的车辆和行人的行进方向等来管理交通、保障交通安全、引导交通流量平稳通过的设施,是驾驶人应当注意的交通行为。以上均为交通违法行为。
1.2 交通标线
交通标线是直接施划在路面上的线条、箭头、文字、立面标识、突起式路标等,其核心要义在于对分隔不同车道的车道分界线等道路交通实行有效的管制和引导,使车辆能够各行其是;行人过街线提示行人在道路通行区域内安全通过;指引车辆按指定方向行驶的导向箭头等。
1.3 护栏
护栏主要设置在道路两侧、中央分隔带等位置,其作用一是防止车辆因意外冲出道路而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防止车辆越出道路或冲入对向车道;二是对在规定区域内通行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起到一定的隔离保护作用。
1.4 防眩设施
防眩设施多设置在夜间分隔带上,将隔隔带分隔到车流较大的道路中央,用来遮挡车辆前方眩目的光线,使驾驶员对前方路况看得一清二楚,避免因眩目干扰造成视觉暂留和瞬间失明造成的车祸。
2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规范性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才能确保交通信息在全国范围内传递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无论是标志的图形、颜色、尺寸,还是标线的种类、宽度、间隔,都要达到规定要求。
2.2 醒目性原则
相关交通设施务必具备在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下,即时抓住交通参与者目光的能力,不管是穿梭于车水马龙中的行人,还是驾驶各类车辆的司机,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其吸引,进而为保障道路安全发挥关键引导作用。比如,交通标志要采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交通标线的施划要清晰可辨,防眩设施的外观和设置位置不能影响正常的视觉观察,能够有效地遮挡眩目,使驾驶员、行人等能够及时地获取信息,作出正确的反应。
2.3 系统性原则
交通安全设施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设计,各类型设施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例如交通标志与标线对于同一交通规则或路况提示应保持内容一致,护栏的设置要与周边标志、标线共同引导车辆安全有序地行驶。
2.4 适应性原则
道路的等级、作用、交通流量、行车速度等因素都要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也要考虑到。在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山区道路与平原道路等不同场景下,交通安全设施的类型、设置密度、具体参数等都应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实际交通需求。
3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的技术要点及方法
3.1 交通标志设计
3.1.1 信息选取与内容确定
根据道路的特点、交通流向以及潜在危险等因素,准确筛选出需要传达给交通参与者的关键信息,避免信息过多或过少。对于通往学校、医院等人流量大的路段,需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
3.1.2 版面设计
按照标准规范确定标志的形状、尺寸以及图形符号和文字的大小、排版方式等。文字应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图形符号要直观形象,且符合大众认知习惯。同时,要考虑不同视距下的可视性,合理调整标志的大小和颜色对比度。
3.1.3 设置位置与高度
交通标志的设置位置要提前对驾驶员的认读距离、反应时间以及道路线形等进行分析,确保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和距离来识别并做出正确反应。标志的安装高度一般应符合车辆驾驶员的平视视角范围,便于清晰认读,且要避免被其他物体遮挡。
3.2 交通标线设计
3.2.1 标线类型选择
根据道路的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标线类型。如在高速公路进出口处常设置导流线引导车辆有序合流、分流;在城市交叉路口需施划停车线、导向车道线等来规范车辆的停车和转向行为。
3.2.2 尺寸与间距确定
标线的宽度、长度、间隔等尺寸参数要根据道路等级、车速以及交通流量等因素确定。例如,车道分界线在高速路和城市快速路上一般较窄且间距较大,以适应快速行车的需求;而在城市普通道路上,间距相对较小,方便车辆频繁变换车道时识别。
3.2.3 施划工艺与材料选用
考虑不同的道路环境以及使用年限要求,选取合适的标线施划工艺与材料。常见的有热熔型标线涂料,其耐磨性、反光性较好,适用于车流量大、使用频繁的道路;而常温溶剂型涂料成本较低,可用于一些临时性或车流量较小的道路。
3.3 护栏设计
3.3.1 结构形式选择
根据道路的位置(如中央分隔带、路侧)、防护要求以及美观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护栏结构形式,如波形梁护栏、混凝土护栏、缆索护栏等。考虑不同的道路环境以及使用年限要求,选择适宜的标线施划工艺与材料;混凝土护栏强度高、耐久性好,多应用于中央分隔带等需要高强度防护的区域。
3.3.2 高度与长度确定
护栏高度要能有效防止车辆侧翻或钻出,同时又不影响驾驶员的视线。一般路侧护栏的高度要根据道路边坡高度、车辆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而定;护栏的长度设置要结合道路的线形变化以及设置间距的合理性,确保连续防护且便于安装和维护。
3.3.3 基础设计
护栏的基础承载着整个护栏结构的稳定性,要根据地质条件、护栏类型及所承受的荷载等进行合理的基础尺寸、配筋以及埋深设计,保证在车辆碰撞等外力作用下护栏不会轻易倒伏或损坏。
3.4 防眩设施设计
3.4.1 设施类型选择
防眩设施常见的有防眩板材、防眩网、栽植树木等。防眩板安装方便、成本较低且遮光角度易于调整,应用较为广泛;栽植树木则兼具绿化和防眩双重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
3.4.2 遮光角度与高度确定
合理的防眩目设施遮光角度是在不影响本车驾驶员正常视线的情况下,通过对路面宽度、车道数、车辆前照明灯高度、驾驶员视线高度等参数的分析和计算而确定的有效遮光对车辆产生眩目作用的一种有效遮光作用。
3.4.3 设置间距与连续性
防眩设施的设置间距要保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连续遮挡眩光,不能出现遮光间隙,同时也要考虑安装、维护的便利性以及经济性。一般按照一定的等间距进行设置,并根据道路线形变化适当调整,确保整体的防眩效果。
4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 设计标准执行不严格
一些设计单位存在随意改变标志尺寸、标线颜色,导致交通信息传递不准确,影响交通安全设施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未能依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来执行。
4.2 对实际交通状况考虑不足
有些设计方案对道路实际通行流量、车型构成、车速分布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研究不够充分,导致设计的交通安全设施不能很好地适应实际应用中的通行需求,如过密或过疏的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的标线施划导致车辆频繁变道难等。
4.3 创新性不足
目前,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上相对滞后,大多沿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材料,对如何在智能交通发展的大背景下融入智能元素探索不够,如在可变信息标志的智能控制、智能标线的开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难以适应现代道路交通要求。
5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5.1 智能化与信息化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安全设施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型,比如,根据交通流量的实时变化、天气状况等,可以实现交通标志的显示内容的自动变换;标线可以有感应功能,对车辆有无压线、超速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向交管系统进行反馈 , 护栏及防眩目设施也可加装感应器,侦测自身状况,并适时预警保养需要。
5.2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在选材上,制作交通安全设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将更多地选择环保型、可循环再利用的材料。同时,考虑设施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优化设计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使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更加契合。
5.3 个性化与人性化
未来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根据不同道路使用者(如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在行人过街设施处设置更具人性化的提示标志和标线,采用声音、震动等多种方式辅助视觉障碍者安全过马路;护栏的设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兼顾美观与舒适性,以提升道路环境品质。
6 结论
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支撑,通过把握各类设施在信息传达、结构选型、确定尺寸、设置位置等方面的技术要点,并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通过遵循基本原则,提高交通安全设施的使用。但在目前的设计中,还存在着标准执行不严格,考虑实际不充分,系统性、创新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后工作中进行完善。同时,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要紧跟智能化、环保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完善,为创造更加安全、高效、舒适的道路交通环境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探索浅析[J]. 杨文. 四川水泥,2020, 第002 期。
[2] 探讨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J]. 杨怀伟. 中华建设,2020, 第014 期
[3] 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探讨及运用[J]. 林圣棋. 智能城市,2018, 第024 期
[4] 浅析交通设施指引与导向性的人性化设计[J]. 陶冶. 城市地理,2016, 第012 期
[5] 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研究[A]. 李想,2010
[6]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原则探究[J].《设计》期刊,2015 年第5 期
[7] 交通标志检测与分类方法综述[J]. 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