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投之以木桃,报我以琼瑶

作者

吴真朱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鸠林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 战略主题" 部分明确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大辞典》里的“德育”定义:“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2】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语言技艺,更要塑造学生的灵魂。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拒绝生硬的说教,追求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唯有这样,才能让德育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才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思想素养,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因此,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新课导入,营造德育氛围

导语如果设计得生动、巧妙,能将学生快速地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从而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中美好品质、崇高人格产生向往之情,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设计了以下导语:同学们,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每个华夏儿女都有表现自己爱国情怀的独特方式。有的人用文字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有的人用歌声唱响这种炽热的情怀。当然,更多的人则是用行动诉说着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现在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看看歌中各种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是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的。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曲视频后,我又接着说:“是啊,“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正是怀着这种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真挚感情,写下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领略诗中那种浓烈的爱国深情及厚重的历史责任感!”

应用多媒体播放爱国歌曲视频《我和我的祖国》,辅之以生动而又充满爱国激情的导语设计,将爱国情怀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轻松批文入情,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背景介绍,把握德育契机

文章的写作背景包括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先介绍背景,再学习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还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如在教学《黄河颂》这首现代诗时,我给学生介绍时代背景:“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了中国的华北地区,不屈的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许多进步的艺术家、作家也踊跃地加入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来,他们通过创造的艺术形象来体现现实斗争,激发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热情。”“当时,诗人跟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浑开阔的山河,伟大而又坚韧的抗日军民,让他情不自禁地唱出豪迈的赞歌——《黄河颂》。”

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即本文不只写黄河,还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思想渗透。

三、人物品析,加强德育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教材中,有众多的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他们身上的思想光芒是最动人、最耀眼的。他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让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站立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些人物形象,体会这些人物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就鼓励学生采用讨论式的方式分析吕蒙的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讨论交流:你觉得吕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要说出理由哦!(生激烈讨论)

师:大家讨论得可真激烈!哪位同学先来谈一谈?

师:小青同学,你的手举得最高了,你先来吧小青:我觉得吕蒙是个爱读书的人。

师:你说吕蒙是个爱读书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呢?

小青: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师:你的推理非常合理!因为只有爱读书,才会有后面那么巨大的变化。

师:小平,你的手举得也不低哦,你来说说

小平:吕蒙知错能改。

师:吕蒙知错能改?我犯糊涂了,他到底犯了什么错?

小平:他因为军中事务繁忙,不学习。

师:他借口事务繁多,推辞不学习,这个错不小呢,否则,只凭一介武夫,再骁勇善战,也无法领兵打仗呀! 还好知错能改,幸哉幸哉!

小梅:吕蒙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

师:你说吕蒙刻苦,从哪里看出来?

小梅:卿今者采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你真会推理!仅凭“卿今者采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两句话就推断出了吕蒙刻苦学习,真是合情合理呀!的确,年长始学,谈何容易,要不是刻苦学习,又怎能从一介武夫转变成通经书、懂谋略的儒将,又怎能凭借骁勇善战和谋略打败所向披靡的关羽,占领荆州。

小红:吕蒙是一个自信的人。

师:你觉得他有自信,怎么说呢?

小红:“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体现了他有自信

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是吕蒙与鲁肃的对话,从这句话,你推断出吕蒙通过学习,大有长进,充满了自豪,也非常自信了。

小红:他还坦诚豪爽,吕蒙虽然刚开始以军中事物繁多拒绝了学习,但孙权现身说教后,他欣然接受并开始了学习,说明他坦诚又豪爽。

师:你真细心!能从孙权第一次劝吕蒙学习,吕蒙没有接受,后来又虚心接受来推断吕蒙的坦诚豪爽。

师:最后请一位同学综合以上同学的答案,总结一下吕蒙的人物形象翔:吕蒙是一个知错能改、热爱学习、由一介武夫成长为通经书、懂谋略师:说的真好!同学们,我们要向吕蒙学习,做一个热爱学习的好学生,争取不负恩师

不负家长的殷殷期待!

交流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还能帮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加深对事物的印象。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吕蒙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吕蒙的性格特点,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学习的德育渗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主旨归纳,促进德育内化

主旨是文章的核心,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对课文主旨的归纳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还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文本所蕴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如在教学《驿路梨花》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概括主旨,我再做最后的明确:本文通过叙写梨花及梨花妹妹等人与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发生的感人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并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雷锋的事迹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雷锋精神如同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传递着爱与温暖。

概括《驿路梨花》主旨的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感受雷锋精神的力量,引导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中华好少年。就这样,德育完美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五、拓展延伸,提升德育功效

拓展延伸环节不但能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是渗透德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契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荷叶· 母亲》时,我这样进行拓展延伸:

有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惟有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述自己得到的母爱故事。

话题一出,学生们滔滔不绝起来,有的说妈妈日复一日的唠叨是母爱;有的说回到家总能吃到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是母爱;有的说妈妈克服重重困难照顾生病住院的自己是母爱……在学生动情的表述中,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我还趁热打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母爱千万种,感恩一世情。父母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也要做一个有温度的孩子,学会感恩,努力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我还鼓励学生回家后帮父母洗洗脚、捶捶背、做做家务等,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

就这样,德育教育与拓展延伸自然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让他们养成责任意识。因此,教师精心设计的拓展延伸,是搭建学生自我道德建构的脚手架。

总之,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智慧的双眼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根据学科特点巧妙地进行德育渗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了提升,他们的人格也得以了健全。语文教师真正做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投之以木桃,报我以琼瑶。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学生回报我以日趋成熟的善意、担当和理性,这就是德育回归语文教育的本真状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 ,第 8 页

[2] 顾明远主编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修订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