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张方洁 祁艳霞
1.410825198511150021 2.142623198909135748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其进行准确的调查和动态监测是合理规划、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土地的前提。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存在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土地管理的需求。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对地观测手段,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的土地信息,为土地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它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获取土地的光谱、空间和时间信息,从而实现对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等的识别和监测。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土地资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全面掌握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和面积等信息。遥感技术可以利用不同波段的传感器获取土地的反射光谱信息,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光谱上的差异进行分类识别。例如,高分辨率的光学遥感影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城市建设用地、农田、林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边界和特征。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分类和后处理等操作,可以得到准确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管理,为土地规划和决策提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利用多源遥感数据进行融合,提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精度和可靠性。例如,将光学遥感影像与雷达遥感影像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识别一些隐蔽的土地利用类型,如森林中的湿地和山区的梯田等。
2. 土地资源类型识别
土地资源类型的识别对于了解土地的质量和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可以根据土地的光谱特征、地形地貌等信息,对土地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和识别。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如耕地、草地、水域等,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曲线和纹理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建立相应的分类模型,实现对土地资源类型的自动识别。例如,利用植被指数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植被覆盖,进而识别出耕地和林地。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光谱信息,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类型识别的精度。它可以检测到土地中微小的光谱差异,从而识别出一些传统方法难以区分的土地资源类型,如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和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1.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核心内容,其不仅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深刻影响,也揭示了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与规律。遥感技术凭借其宏观、快速和周期性强的优势,能够通过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精准识别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演变特征。例如,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可有效监测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设用地扩张、农业用地缩减、林地及湿地减少等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借助变化检测算法,如图像差值法、分类后比较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可实现对变化区域的定量提取与空间分布建模。通过对变化区域的空间格局、变化速率及驱动因素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并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土地调控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结合GIS 空间分析功能,可进一步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识别、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未来情景模拟,增强土地资源管理的预见性与精准度。此外,遥感技术还可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进程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安全的有效保障。
2. 土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土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其通过遥感技术可实现对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水体污染及地表温度等关键生态参数的多时相、大范围监测。植被指数(如 NDVI、EVI)可有效反映植被生长状况与覆盖变化趋势,用于识别森林退化、草原沙化及荒漠化扩展等生态退化过程。基于水体光谱特征分析,可反演水体浊度、叶绿素a 含量及污染物浓度,从而评估水质状况与富营养化程度。热红外遥感则可用于监测地表热环境变化,量化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与演变规律。结合多源遥感数据与地面观测信息,构建土地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实现对生态变化的精准识别与动态评估,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三、遥感技术应用的问题与对策
1. 数据处理与分析难度大
遥感数据具有海量、多源、多尺度等特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难度较大。需要对大量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等,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可解译性。需要采用合适的分类和分析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以准确提取土地信息。
目前,虽然有多种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但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为了解决数据处理与分析难度大的问题,需要加强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处理效率和精度。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还可以建立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和技术的共享,降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成本。
2. 影像解译精度有待提高
影像解译是遥感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其精度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结果。目前,影像解译的精度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地物的复杂性、解译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等。在一些复杂的地形和地物条件下,影像解译的精度较低,容易出现误判和漏判的情况。
为了提高影像解译的精度,需要不断提高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和质量,采用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成像技术。加强解译方法的研究和创新,结合多源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解译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对解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结论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资源类型识别、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和土地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然而,遥感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处理与分析难度大、影像解译精度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采用更先进的解译方法和技术,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土地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红英 . 遥感影像技术在土地调查和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J]. 农业工程技术 ,2023,43(05):83-84.
[2] 刘艳 . 土地动态监测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J]. 科技与创新 ,2024,(23):194-196.
[3] 王唯真 . 数字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4,(05):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