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劳动精神培养方式的探索
郑成文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中学551300
一、高中生劳动精神表现与成因分析
当前,高中生劳动精神的缺失呈现认知偏差与实践弱化的两方面,其主要原因有来自家庭、学校与社会文化的系统性影响。这两主面的原因导致高中生呈现劳动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劳动、动手能手较弱,或劳动效果不理想。
(一)认知偏差:对劳动有理解上的误区。
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在以前,农业从业者越需要体力的参与,而劳动者则被定义为苦力的象征,很多读书人则以摆脱劳动为追求目标,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将体力劳动标签为“低下”的活动。现阶段,即便农村户籍学生也少有参与过农田劳作,他们认为学习比劳动重要,将回乡时间全部用于课业。更甚者,劳动被异化为惩罚工具——学生违纪后被罚扫地,强化“劳动即耻辱”的扭曲认知。另一方面,消费主义与功利思潮侵蚀劳动尊严。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动不如多做题”,部分家庭甚至伪造劳动打卡记录。社会对“一夜暴富”的渲染,使体力劳动被污名化,学生崇拜网红而非工匠。这导致学生们对劳动持旁观者的态度,更有甚者对劳动持否定的太度,忽视了劳动的功能。
(二)实践弱化:劳动课程边缘化与劳动课内容严重匮乏
劳动课程边缘化,尽管高喊五育并举口号的今天,实际的教学中,劳动课不受重视由来已久,尽管国家规定中小学每周劳动课不少于 1 课时,但实际情况中,劳动课常被文化课挤占是常态。在高考的压力下,劳动课程这一非高考科目被严重边缘化。
劳动课内容严重匮乏:从硬件方面来说,学校存在没有专门的劳动基地,没有专门的劳动工具,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软件方面,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劳动教师,有的则以兼职教师担任,教师缺乏专业培训。没有开发出相应的适合本校条件的劳动课程。
(三)评价机制和合作机制的缺失
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导致劳动课程开展流于形式,如评价机制简单评价为劳动时长,忽略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劳动结果未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互助合作机制的缺失,如学校与家庭、社会配合育人缺失或配合不佳,甚至有互相“拆台”的情形,学校为解决硬件不足,安排的家庭劳动作业要么由家长代劳,要么得不到家长的肯定;社会也未提供相应的劳动育人支持,更少有形成学校和社会相互育人的良好氛围,即便有的学校或者社会机构悬挂着XX 劳动实训基地,但没有实质性的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二、培育高中生劳动精神的有效途径分析
综合前述分析,劳动精神的培育需以完善即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指导、合理的评价机制为动力、完备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底气、优质合格的师资力量为指引,搭建全方位的劳动精神培养条件。
(一)重构劳动课程的新理念
1. 可在跨学科融合中培育劳动精神。如在高一美术鉴赏中,利用课程内容中米勒的《拾穗者》画来讲述该画的社会学知识外,还可以渗透该画的劳动精神的培养,这是对劳动人民无声的歌领,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劳动创造美的价值永不过时。在罗中立油画《父亲》学习中,该画对劳动精神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作品通过对细节的极致呈现,直观展现了劳动者在岁月中付出的汗水与艰辛,让观者感受到劳动创造生活的力量,凸显了劳动本身的崇高价值,丛而达到弘扬劳动精神的意义。
2. 开发适合本校校情的劳动校本课程。首先,分析学校资源与特色,从硬件资源上看,是否有食堂、农场、实验室、校园绿化区等可利用场地?如贵州某高中利用食堂空间开展学生洗碗、帮厨劳动等,既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又缓解了食堂的工作压力,又使学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其次,根据地域特点,看当地是否有农耕文化、手工艺等可结合地方劳动项目来设计劳动课程。从师资力量看,是否有擅长劳动技能相关的知识的教师。以此来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
(二)育人资源全面整合:家校社共同发力
劳动教育并非学校唱独角戏,三方联动可突破学校资源不足的困境。建立劳动培训的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家校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有技能的学生家长资源,邀请其到校开展劳动课活动,比如邀请学生的长辈到校传授竹编手工艺技能,传授蛋糕制作、木工技术等劳动技术;开展学校与社会机构的合作育人机制,比如让学生到当地的手工加工厂学习,到田间地头去学习等。
(三)重构评价机制
破除以往的以劳动时长的评价机制,重视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劳动过程评价的细化,如列举评分细项,如劳动技能表现、劳动态度与积极性、劳动过程是否规范、个人或者团队合作的表现能力、安全意识、劳动习惯等方面的评价。劳动成果的评价还以分为劳动成果的完成度、劳动结果的、劳动质量等方面的表现。
(四)师资专业发展:能力重塑与劳动氛围浸润
1. 教师能力重塑。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劳动课教师也是如此,教师需不断提高自已的劳动技能与知识,从“兼课”转向“专业”。专业教师不仅传授劳动知识,还得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融合,
从而全面落实“以劳育人”的目标。
2. 劳动氛围浸润。学校可为师生创设劳动氛围,如定期开展一定的劳动技能、作品展,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一定的劳动技能比赛,组织师生到企业、农村、工坊等参观学习,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结语:
劳动精神的培育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价值观的扎根、人格的锻造。正如陶行知所言:“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当学生拿起手中的工具参与劳动时,才能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义——这些具象化的经验,终将汇成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精神自觉,为民族复兴培育更多手中有活、眼里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孙静, 家校携手推进劳动教育资源应用的路径[J]. 今日教育,2024.
[2] 满晓晗 , 探寻新时代劳动教育推进路径 [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