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作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陈俊羽

鹤壁市福田小学 458030

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从学科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变。作业作为教学过程的延伸环节,其评价功能长期囿于知识巩固与学业监测的单一维度,难以匹配素养导向的教育诉求。现行评价体系存在目标碎片化、主体单一性、反馈滞后性三大痛点,导致作业难以发挥诊断学习过程、培育关键能力的作用。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作业评价的理论建构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评价体系构建需突破传统评价范式,以整体性、发展性和情境性为理论基点。从系统论视角出发,作业评价应实现四个维度的整合:知识获取与能力发展的整合、个体进步与群体参照的整合、学科逻辑与生活实践的整合、过程数据与终端表现的整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的形成性评价理论强调,评价应嵌入学习过程并促进教学改进;英国学者布莱克的研究证实,及时反馈对学习动机具有显著调节作用。在操作层面,需构建三维评价框架:基础维度考查知识掌握,发展维度评估思维品质,拓展维度观测实践创新能力。以小学数学作业为例,既需评价运算准确性,更要关注数学建模、推理证明等思维过程的表现。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作业评价的的实践路径

(一)进行差异化作业设计

差异化作业设计强调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一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差异化设计不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实现成长,还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多方面发展,如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安排差异化内容。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扩展性任务,如“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设置引导性任务,比如“列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提示。此外,还可以采用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难度,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例如,低层次作业要求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中高级作业则培养分析和创新能力。教师可利用班级调研、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状态,合理设计个性化作业,有效促进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差异化作业设计实现了“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智能化评价工具集群

智能化评价工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作业评价注入“智慧”元素。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实现自动批改、即时反馈、个性化分析,从而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效率。这一做法不仅减轻教师的评价负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即时的学习反馈,帮助其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形成自我调节能力。智能评价工具还能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为后续教学和评价决策提供基础,体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理念。

例如,当小学引入数码作业平台,支持学生的多模态作业提交,如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平台内置智能批改系统,可自动检测学生的错题、答题时间和内容创新程度,并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例如,数学作业上传后,系统自动识别解题步骤,快速指出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此类评价工具还能结合学习数据分析学生的薄弱环节,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干预依据。同时,学生通过平台获得即时反馈,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利用智能数据分析,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作业,形成“评 - 促 - 改”的闭环评价体系。科技赋能的作业评价不仅提高了评价效率,也促使评价形式不断丰富多样,更好地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三)开展三方协同评价机制

三方协同评价机制强调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有效合作,形成评价合力,以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与互评,培养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教师提供专业的评价与指导,确保评价的规范性和支持性;家长则配合学校,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提供家庭环境的支持。这一机制强调不同主体的角色互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形成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还能增强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例如,建立“师生、家校”三方合作评价平台。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同伴互评,促进合作与交流;教师从学业表现、态度习惯、能力素养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提出个性化建议;家长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补充家庭教育措施。学校定期组织“学业发展研讨会”,邀请家长、教师共同讨论学生学习成长。此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反思,调动家庭参与积极性,构建多元评价共同体,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三方协同既打破了评价上的“孤岛”状态,又确保评价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为小学作业评价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和保障。

(四)实现动态反馈调节系统

动态反馈调节系统强调评价过程的持续性与互动性,通过实时收集评价信息,及时调整作业设计与教学策略。这一系统依托信息技术平台,建立“评价—反馈—调节”的闭环机制,确保评价不仅揭示学生的学习现状,还能指导后续的教学和学习。动态反馈促进评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教学与评价同步优化,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该系统强调从静态的评价转向动态的持续调整,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动态支持。

例如,学校引入智能学习系统,实现作业完成情况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学生提交作业后,系统自动分析答题时间、正确率、思考策略等指标,将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据此调整下一阶段作业难度和内容,比如对某类错误频繁的题型进行重点讲解,设计补充性作业,帮助学生弥补薄弱环节。学生也能获得即时反馈,调整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习惯。此外,学校还建立定期反馈会议制度,教师集体研讨学生表现,优化评价标准和作业设计。这样的动态调节机制不仅提升了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也促进了核心素养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保障。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作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突破传统评价的局限,融入差异化设计、智能化工具、师生家合作及动态反馈等多重实践路径,实现科学化、多元化和增值化发展。未来,应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创新实践策略,强化技术应用,推进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琴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J].2024(5):117-119.

[2] 郭凌凡 .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J]. 天津教育 , 2024(12):89-91.

“本文系 2023 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作业评价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 :hnzypj2306007)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