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军校大学生《军事心理学》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作者

褚嘉琦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 成都市 61021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军事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军事心理学》作为军校学员必修的通识课程,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员在战争及非战争军事行动中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战问题的能力。当前课程教学存在三方面矛盾:一是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体系,与战场应激、心理战等实战需求结合不紧密;二是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对复杂军事环境的模拟体验;三是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传递,忽视学员实战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与研究成果,从内容、手段、模式三个层面探索实战化教学改革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实战化重构

教学内容的优化需以军事心理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知识- 能力-情境”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根据军事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军事心理素养可划分为四大模块,这为课程内容重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聚焦核心素养,精简理论知识

传统教材涵盖军人认知、情感、人格等基础内容,但实战化教学需突出“战场导向”。可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大专题:一是军事应激心理,包括战场应激反应识别、战前心理防护、创伤后调适方法等内容,可结合美军、以军等外军相关前沿研究理论与实践数据进行教学;二是作战心理应用,重点讲解心理战攻防策略、指挥决策中的心理效应,可引入伊拉克战争、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实战攻心宣传案例;三是集体心理建设,可参考高效军事团队的胜任特征模型,围绕团队凝聚力提升、人际冲突调解展开教学;四是心理危机干预,主要包含针对战场常见的急性应激障碍、自杀预防等内容。

(二)补充实战案例,强化应用导向

案例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战的关键纽带。课程需建立动态更新的案例库,包含三类素材:一是经典战例,如诺曼底登陆中的士兵心理状态分析;二是当代军事行动案例,如护航任务中的心理调适经验;三是模拟训练案例,如 VR 战场环境下的应激反应数据。在”心理战”专题中,可要求学员分析俄乌冲突中的信息战案例,设计针对特定目标的心理宣传方案,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创新

依托现代技术创新教学手段,可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创设高度仿真的军事场景,提升学员的代入感与体验感。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应用

虚拟现实(VR)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特点,在军事心理训练中已展现独特优势。课程可建设 VR 教学实验室,开发三类虚拟场景:一是战场环境模拟,如巷战、荒漠等复杂地形中的心理应激训练;二是战术任务模拟,如人质解救中的决策心理练习;三是人际互动模拟,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沟通场景。学员通过佩戴 VR 设备,体验战场噪音、视觉冲击等刺激,在安全环境中积累应激调控经验,这与美军利用虚拟伊拉克战场训练士兵的实践逻辑一致。

(二)智能教学系统的互动式应用

借助“雨课堂”等智能平台,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反馈。在“军事应激”专题中,教员课前推送士兵应激反应的视频资料,学员在线完成自测题;课中通过弹幕功能实时提问,教员可针对高频问题重点讲解;课后系统自动汇总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生成个性化复习方案。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又增强了互动性,与 BOPPPS 教学法的导入、前测、参与等环节形成互补。

三、教学模式的多元化重构

实战化教学需打破“教师讲、学员听”的传统模式,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一)翻转课堂的三阶式实施

翻转课堂通过“先学后教”重构教学流程,契合实战化教学的能力导向。课程可采用“三阶段”模式:课前阶段,学员分组学习微课视频、研读案例,完成思维导图初稿;课堂阶段,各组汇报对“战场心理急救”等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辩论、角色扮演深化理解,教师仅进行点评与引导;课后阶段,学员结合虚拟训练数据,修改完善方案,形成实战化报告。这种模式在海军军医大学的教学实践中,显著提升了学员的岗位胜任力。

(二)参与式教学的情境化设计

参与式教学能激发学员的主动思考。在“集体心理”专题中,可开展“翻越电网”等心理行为训练,设置“敌后侦察”的军事背景,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协作完成任务,课后反思团队沟通中的心理障碍;在“决策心理”专题中,组织“沙盘推演”活动,模拟战场指挥中的信息过载情境,培养学员的快速判断能力。这些活动需紧扣军事场景,避免形式化,增强“军味”与“战味”。

四、教学资源的系统化建设

教学资源是支撑实战化改革的基础,需构建多维度、可扩展的资源体系。

(一)动态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需涵盖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按“军事行动类型”、“心理问题性质”分类索引。例如,将护航任务中的心理调适案例标记为“非战争军事行动 - 慢性应激”,方便学员检索。案例需定期更新,吸收最新军事行动中的心理研究成果,如国际维和任务中的跨文化适应经验。

(二)虚拟训练资源开发

联合部队心理训练机构,开发系列虚拟训练模块:一是心理测评系统,嵌入 SCL-90 等量表,结合 VR 场景中的生理指标监测,提升测评精准度;二是技能训练模块,如战场心理疏导的对话模拟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反馈学员的沟通效果;三是应急处置库,收录各类突发心理事件的处置流程,如群体性恐慌的干预步骤。

结语

《军事心理学》课程的实战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军事心理素养培育为核心,实现“内容 - 手段 - 模式”的协同创新。通过聚焦实战需求重构教学内容,运用 VR 技术与智能平台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翻转课堂与参与式教学融合的模式,可显著提升学员的实战应用能力。未来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军地合作,吸收部队一线的心理服务经验,使课程真正成为连接课堂与战场的桥梁。

参考文献

[1] 丁健睿,陈慧林,任友谊,等。提高军人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 [J]. 空天预警研究学报,2022,36(5):371-374.

[2] 胡姝婧,曹守莲,向娃,等。军人心理学军事心理素养培育教学改革 [J]. 教育教学论坛,2023(15):37-40.

[3] 魏存,张婷,余鸿璋,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军人心理学实战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J]. 卫生职业教育,2024,42(12):50-53.

[4] 唐元凯,沈兴华,郑兴锋,等。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8,36(10):1358-1360.

[5] 苗丹民,严进,冯正直,等。军事心理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