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房爱梅
湖南省安仁县第三中学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确立为学科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学习任务群”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强调以主题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的整体性学习。这种结构化课程设计倒逼教学方式变革,要求教师突破单篇精讲模式,转向基于大概念整合的教学设计。尤其在统编教材实施后,教材编写采用“人文主题 + 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结构,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内容载体和实施框架。这种课程改革与教材创新的双重驱动,使得单元教学成为落实课标理念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存在显著问题:知识碎片化导致素养整合困难,情境缺失制约迁移应用能力,评价单一影响深度学习。本文通过构建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体系,着力破解教学要素割裂、学习深度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推进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提供实践路径。
一、单元整体教学理念
“单元整体教学”概念源于课程改革对结构化教学的探索,其理论可追溯至崔允漷(2017)提出的“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整合学习内容、情境与活动,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教学单元。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主题为轴心,整合 18 个任务群,这与单元教学“主题—任务—活动”的结构设计形成呼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结构(人文主题+ 学习任务群),为大单元教学提供了内容载体,倒逼教师重构教学设计逻辑,从单篇精讲转向整体性、情境化的学习设计。具体而言,单元整体教学包含三要素: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通过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的深度整合。相较于传统单元教学,其突破在于从“教材单元”转向“学习单元”,注重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贯通。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挖掘教材文本,提炼核心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的起点是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整合。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五篇文章虽创作时代跨度大(从古代《赤壁赋》《登泰山记》到现代《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却共同指向“写景抒情”这一文学特质。教师需打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梳理文本间的内在逻辑,构建结构化教学框架。 首先,分析文本的共性与个性。《故都的秋》以“清、静、悲凉”为情感基调,通过“陶然亭芦花”等五幅画面展现北平秋韵;《荷塘月色》则以“淡淡的喜悦与哀愁”为线索,运用通感手法描绘月下荷塘的朦胧美。两篇现代散文均注重细腻的景物刻画与个体情感的交融。而《赤壁赋》《登泰山记》作为古代山水游记,前者借赤壁之景探讨生命哲理,后者以简练笔法记录登山过程,体现“以景载道”的传统。《我与地坛》则以地坛为精神依托,将自然景物与生命体悟相结合,展现独特的人文关怀。其次,建立文本间的结构化联系。例如,对比《故都的秋》与《登泰山记》的写景视角,前者聚焦“微观”细节,后者侧重“宏观”全景;分析《荷塘月色》与《赤壁赋》的情感表达方式,前者含蓄委婉,后者直抒胸臆。通过这种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写景抒情散文的共性特征(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与不同时代的审美差异,培养其“辩证思维”与“文化理解”素养。最后,提炼可迁移的写作策略。如《故都的秋》中“以景结情”的结尾方式,《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哲理表达,均可作为学生创作的借鉴。通过文本细读与技法归纳,实现“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依据单元议题,设计单元目标
在单元教学目标中,应将培养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纳入单元教学目标中,并从思维与能力两个层面构建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本,梳理归纳信息,建立文本的结构化联系。因此将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
学目标设计如下:
1. 梳理景物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听觉、触觉)与方法(如比喻、拟人、通感),并通过绘制“景物描写思维导图”或“对比表格”,建立文本间的关联。探究不同时代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方式,理解“景语即情语”的深层内涵。
2. 对比古代与现代散文的抒情方式,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碰撞,增强“文化理解”能力。
3. 结合对景物描写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
4. 运用所学的手法和知识,进行写景抒情散文的内容创作。
(三)依照单元内容,开展单元活动
单元教学应当结合本单元主题和目标,有效设计活动,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将多文本中复杂的信息形成有逻辑的整体性理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以下的阅读任务。以“青春旅行社”为情境主线,设计递进式活动,实现“阅读—理解—应用—创造”的能力进阶。
活动一:信息提取与对比分析
任务:分组通读五篇课文,填写“景物描写特征表”(包括景物选取、描写手法、情感倾向、文化内涵)。对比《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的色调选择(前者冷色调,后者暖色调),分析其与作者心境的关系。形成小组对比报告,绘制“五篇课文写景抒情手法思维导图”。
活动二:解说词撰写与创意表达
任务:选择北京、赤壁、泰山任一景点,依据课文内容撰写宣传解说词,要求:突出景物特点与文化意蕴(如《赤壁赋》中的“水月之辩”);融入作者情感与时代背景(如《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生命感悟)。
活动三:视频制作与多元评价
任务:小组合作制作景点宣传视频,需包含:与课文意境匹配的画面(手绘或实拍);配音解说词(需符合原文字词意境)。
结语
单元整体教学通过“议题统整—目标导向—活动驱动”的路径,将五篇课文转化为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学生在文本对比、情境实践与创意表达中,不仅掌握写景抒情的技法,更深化了对自然、生命与文化的思考,实现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再枝 , 严景东 . 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四化 " 目标的实现 [J]. 教学与管理 , 2022(10):4.
[2]陈雪飞.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和实施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 2023(1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