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活用课本剧,助力初中古诗文深度学习

作者

吴漫琳

四川省眉山天府新区实验学校620564

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思想与艺术魅力,但学生初学时易受语言隔阂、时代隔膜等阻碍。传统的逐层解析与灌输模式易使教学机械化,学生多停留在字词识记层面,难以深入体悟文本意境与哲思等。语文教学的根本困境在于学生身体参与的缺席与精神体验的匮乏[1]。古诗文教学尤其如此。

课本剧作为文本转化舞台的实践形式,以身体认知促进深度理解,要求学生基于原文展开创造性演绎,通过角色代入、情境再现等具身化方式激活静态文字。它将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为突破古诗文教学困境提供了实践路径。

一、课本剧促进古诗文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课本剧助力古诗文深度学习的理论根基是:

1.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感知与环境互动对认知的影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身经验,如演绎《木兰诗》时体验“市鞍马”的果决与边塞艰辛等。这种全身心沉浸体验,对古诗文的人物等的理解更加深刻。

2. 情境学习理论:主张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建构。课本剧营造的仿真历史文学场域,如要求学生在《孙权劝学》中还原三国君臣礼仪,揣摩劝学策略等。“情境教育通过创设优化的情境,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动机与潜能,使学习成为其内在需求 [2]”

3.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意义建构。如改编《陋室铭》时,学生需创造性地设计动作、布景等,将“苔痕阶绿”的幽静、“谈笑鸿儒”的雅趣转化为立体场景。此过程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深度学习。

二、课本剧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课本剧有效融入古诗文教学,需精心设计与实施。操作路径如下:

1. 精选合适古诗文:并非所有古诗文都适合改编为课本剧。应选择叙事性强、矛盾冲突集中、场景感突出等的篇目。如《卖油翁》、《狼》和《木兰诗》等。选定篇目后,明确本次课本剧活动的目标,是侧重人物性格分析、情感体验,还是文化理解等。

2. 深度研读古诗文:课本剧的“活”必须建立在对“死”文本的精准把握之上。此阶段是深度学习的前提。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精细阅读。

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障碍,准确翻译关键语句。如《卖油翁》中“睨之久而不去”等的动作细节,须精准理解。

解析要素:梳理情节脉络(开端、发展、高潮等),分析人物形象(外貌、动作等)等。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等排比句的节奏与紧迫感,“朔气传金柝”等句的环境烘托等。

探究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相关历史文化等。如《陋室铭》需知刘禹锡的贬谪经历等。

3. 创意改编古诗文:在忠实原文主旨和核心情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转化。

丰富情节:对原文中简略处进行合理想象与扩充。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过中不至”时陈太丘的心理活动等。

设计台词:将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独白或潜台词。如《孙权劝学》中,可将“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扩展为包含劝勉、期望语气的具体对话等。

构思动作:设计符合人物身份和情境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并利用道具、音效、布景等。如《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的行军场景,“将军百战死”的悲壮场面等,均可通过动作、队形、道具(如木棍作兵器)和背景音乐来表现。

创新表现:可尝试加入旁白解说、分角色朗诵、象征性舞蹈动作等。如《陋室铭》可用旁白诵读原文,演员通过雅致的动作展现“调素琴,阅金经”的闲适等。

4. 合作排演课本剧:组建课本剧剧组(编剧、导演、演员等),分工协作。

角色代入:演员需反复研读剧本,深刻理解角色,力求“化身”为剧中人。例如扮演《卖油翁》中的康肃公,需体会其从轻视、恼怒到折服的心理过程,并通过语气、神态等外化出来。

互动生成:在排演中,通过导演说戏、演员扮演、集体讨论,不断调整表演细节,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人物关系的把握。

情境沉浸:在模拟的场景中表演,强化情境代入感。即使条件有限,简单的站位、道具也能有效辅助。

5. 展演评价,反思升华:组织课堂展演,并开展多维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研读、改编、排演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意表现能力等。

表现性评价:制定评价量表,从“文本理解准确性”、“语言表现力”、“团队协作性”等方面评价演出效果。

深度反思:展演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改编是否抓住了原文精髓?表演是否准确传达了人物情感?对这篇古诗文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例如,演完《木兰诗》,学生可能更深地体会到其作为英雄史诗与女儿情长的双重魅力,理解其叙事结构的作用。

三、课本剧实践的积极影响

实践证明,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科学、系统地融入课本剧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语言运用的深化:为准确理解和生动表达,学生必须钻研字词句含义、语法特点等,并将文言转化为符合角色身份的台词或动作,极大地强化了语言敏感度和运用能力。学者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3]。课本剧正是这样一种高度综合的语言实践。

思维提升的激活:改编剧本需要分析、综合、创造等;角色扮演需要共情、换位思考;评价环节需要辩证思维。整个过程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批判和创造性思维。

审美创造的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将文本转化为舞台艺术的过程,体验古诗文的节奏韵律、意境营造和人物形象、情操之美,在创作和表演中表达这种美,审美鉴赏与创造力同步提升。

文化传承与浸润:通过“化身”古人,身处(模拟的)历史情境,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结语

活用课本剧,是冲出古诗文教学困境,走向深度学习的创新之法。它通过具身参与、情境浸润、协作探究和创造性表达,将静态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动态的生命体验,使初中生在做中学、演中悟、创中思,真正实现与古诗文的心灵对话和意义建构。持续探索课本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对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4]。课本剧所激发的主动探究精神与深度理解能力,正是通向“不需要教”的语文深度学习理想境界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潘庆玉. 语文教育哲学导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 李吉林. 情境教育精要[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