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下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讨

作者

轩慧勇 崔耀成 盛金良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8320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对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动物医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趋势。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人才,以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动物病理生理学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及其机制,而实验教学则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和科研思维的关键环节。

二、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部分高校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如常见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及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等。这些实验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但实验项目相对单一、缺乏综合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同时,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动物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而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科前沿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和指导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机会,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拓展教学资源方面的优势。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为主,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相对不足。实验报告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忽视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分析;实验操作技能考核也多注重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完成实验步骤,而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和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评价。这种不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不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和培养卓越人才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三、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

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设计并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例如,设置“多因素诱导动物心血管疾病模型的构建与综合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多种因素诱导建立动物心血管疾病模型,并从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多个层面进行检测和分析,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此类实验项目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卓越人才培养的需求。

融入学科前沿知识与行业实践案例:关注动物病理生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细胞凋亡相关实验时,引入最新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动物医学行业的实际案例,如动物疫病的爆发与防控、动物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设计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实验项目,使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则作为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推进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在线课程平台等,丰富实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可以模拟一些复杂、危险或难以在实际实验中开展的实验项目,如高致病性动物疫病模型的构建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既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又能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线课程平台则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课件、案例库等学习资源,方便学生进行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如通过在线讨论、答疑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构建多元化考核指标:建立涵盖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在实验报告评价中,不仅关注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更注重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分析、思考以及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实验操作技能考核除了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外,还应设置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操作考核内容,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实验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引入过程性评价: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对学生的实验预习情况、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阶段性实验成果等进行考核评分,并将这些成绩纳入最终的实验课程成绩。过程性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同时也能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过程。

四、改革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改革实践成效

通过实施上述改革措施,在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热情高涨,对实验教学的满意度也大幅提升。在实践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加熟练,能够独立完成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创新能力培养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展现出了较强的创新思维,部分学生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并在相关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反思与展望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例如,在项目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在项目开展初期遇到较大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虽然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但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指导;同时,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水平,确保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董佩。卓越人才培养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J]. 高等农业教育,2020(3):85-90.

[2] 张仁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5):167-170.

[3] 陈云华。项目式教学法在动物医学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 [J].实验室科学,2022(4):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