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适配视角下CIPP 模型对高中体育教学行为评价的适用性研究
朱诠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 江苏南京 210048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 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但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存在三重局限:评价方式静态化(以期末测试为主)、评价维度单一化(侧重运动技能)、反馈机制滞后性(难以即时改进)。这种评价模式无法适应体育教学行为的动态特征,亟需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
1.2 研究意义
CIPP 模型以动态性、系统性和决策导向性为特征,其四维评价逻辑与体育教学行为的即时性、互动性、科技融合性高度契合。本研究验证该模型在高中体育课堂的适用性,为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体育教育评价改革。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CIPP 模型的核心逻辑
背景评价(Context):动态诊断教学环境与学生需求,如通过体质监测数据更新教学方案;
输入评价(Input):优化资源配置,如引入智能穿戴设备实现运动负荷监控;
过程评价(Process):实时监控教学行为,如教师示范规范性、课堂互动质量;
结果评价(Product):多维度反馈教学效果,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2.2 体育教学行为的动态特征
即时性:教师需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如情绪状态、技能掌握度)即时调整策略;
互动性:师生互动频率与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达成;
科技融合性:智能设备与教学过程的深度整合(如VR 技术模拟运动场景)。
2.3 动态适配的理论价值
动态适配视角强调评价模型与教学场景的实时匹配,通过 " 评价 - 反馈 -改进" 循环优化教学行为。CIPP 模型的四维逻辑与体育教学动态需求高度契合,为构建闭环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对象
选取南京江北新区 3 所高中 26 名体育教师及其课程(涵盖田径、篮球、足球等项目)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法:分析 CNKI、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 CIPP 模型在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课堂观察法:采用《高中体育教学行为观察量表》,记录教师示范动作、语言指导、课堂互动等12 项行为指标;
德尔菲法:3 名体育教育专家进行三轮评分,验证模型适配性;
数据分析法:运用 SPSS 26.0 进行相关性分析,验证观察数据与专家评分的一致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动态适配性验证
背景评价:某校通过分析引体向上测试数据(男生合格率 10% ),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上肢力量训练,三个月后合格率提升至 25% ;
输入评价:引入智能手环后,教师实时监测学生心率(平均准确率 92% ),动态调整运动强度,课堂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60% ;
过程评价:教师示范规范性( Φ⋅r=0.82 , p<0. 01 )与课堂互动频率( (r=0.78
p<0.01 )显著影响学生技能掌握度;
结果评价:实施 " 分组竞赛 + 即时反馈 " 模式后,学生篮球投篮命中率提升 18% ,团队协作意识评分提高 25% (采用李克特5 级量表)。
4.2 专家评分结果
三轮德尔菲法评分显示,CIPP 模型适配性逐步提升:背景评价从 88.5 升至 92.0,过程评价从 90.3 升至 93.8。专家认为其动态评价机制可弥补传统评价滞后性,尤其适用于教学行为实时监控。
五、动态适配机制构建
5.1 四维联动机制
背景 - 输入联动:根据体质数据动态调整资源配置(如肥胖学生增加有氧训练设备);
输入 - 过程联动: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控教学行为(如运动强度、技术动作规范性);
过程 - 结果联动:建立课堂表现与教学效果的关联模型(如互动频率与技能掌握度相关系数0.75);
结果 - 背景联动:以评价结果指导新一轮教学需求分析(如根据健康行为评分优化课程设计)。
5.2 实践路径建议
开发动态评价工具:设计包含 " 示范规范性 "" 课堂互动频率 "" 运动强度监测" 等15 项指标的CIPP 评价量表;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学生体质数据、教师行为数据及家长反馈,实现评价结果动态更新;
推广" 评价- 反馈- 改进" 循环:将CIPP 模型嵌入教师绩效考核,推动教学质量螺旋式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动态性:CIPP 模型四维逻辑与体育教学即时性、互动性高度契合;
系统性:形成" 需求诊断- 资源优化- 行为监控- 效果反馈" 闭环;
决策导向性:评价结果直接用于教学改进与教师发展。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未来可扩大至不同学段、区域。建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体育教学行为自动评价系统,实现评价效率与精准度的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Stufflebeam D L.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M].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2003.
[3] 王皋华. 体育教学评价新趋向:从结果导向到过程赋能[J]. 体育科学,2021, 41(5): 23-31.
[4] 李强 . 基于 CIPP 模型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20, 43(8): 1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