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化策略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作者

吉地么日歪

布拖县清澈学校 616350

引言: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认识1600 个常用汉字,掌握笔画和笔顺规则。但农村教学中,传统灌输式识字模式导致学生记字快忘字快、识字与运用脱节。学生多为彝族留守儿童,汉语基础差,传统教学局限性更大。游戏化策略(玩中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解决农村识字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行动研究法(一学期实践),分析游戏化策略效果,为农村识字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游戏化策略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游戏化策略的核心是将识字目标隐含于游戏规则与过程中,让学生在“玩”的体验中完成生字认记。结合农村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游戏化设计。

情境模拟游戏:将识字融入生活场景。农村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支撑理解。游戏构建生活化场景,如超市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扫码付款”“清点货物”认记生字,体现汉字工具性,需求驱动激发主动参与;竞赛互动游戏:用激励机制强化记忆。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竞赛如“识字小擂台”开展“猜字接龙”“快速认读”,通过重复练习巩固生字。即时反馈和团队荣誉提升记忆效率,学生主动组词,正确率显著提高;民俗融合游戏:用地方文化激活兴趣。结合彝族民俗,如“彝族年”习俗,设计“筹备年货”游戏,学生制作美食卡片认字,并猜谜活动。民俗元素增强亲切感,激发识字兴趣并培养文化认同。

二、游戏化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

以2022 级两个班(共 68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研究法(一学期教学实践)、访谈法(学生、家长、教师)及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记录),对游戏化策略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如下:

(一)学习兴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

传统识字教学中,学生常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而游戏化策略让学生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课堂观察显示,采用游戏化教学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传统教学的 50% 提升至 92% :他们会主动举手要求“扮演顾客”,会为小组的“识字擂台”得分欢呼,甚至在课后用生字卡片玩“家庭游戏”(如教家长认“超市”“荞粑”等字)。某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玩‘彝族年筹备会’,我认识了‘坨’字,妈妈说我可以帮她写‘坨坨肉’的菜单,我很开心!”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正是游戏化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二)识字效率:从“机械记忆”到“意义建构”

游戏化策略通过“情境关联”“重复强化”实现生字的“意义记忆”,而非传统的“机械抄写”。数据显示,采用游戏化教学后,学生对生字的“保持率”(两周后听写正确率)从传统教学的 52% 提升至 76% 。例如,在教学“雨”字时,传统方法是让学生抄写10 遍,而游戏化设计中,教师让学生用“雨”字玩“词语接龙”(如雨→下雨→雨衣→雨伞),并结合“下雨”的场景(用多媒体播放雨声,让学生模仿“打伞”动作)。这种“多感官参与”的识字模式,让学生将“雨”字与“声音”“动作”“生活场景”关联,形成“语义网络”,记忆更持久。

(三)情感体验:从“畏难情绪”到“自信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陪伴,常表现出“胆小、不主动”的性格特点。游戏化策略中的“合作任务”与“成功体验”能有效缓解其畏难情绪,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识字小擂台”中,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模式让内向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团队的一部分”,即使答错,也会得到小组成员的鼓励(如“没关系,我们一起再认一遍” ) 某留守儿童在访谈中说:“我以前不敢举手发言,怕读错字。现在小组一起玩游戏,我觉得读错了也没关系,大家会帮我。”这种“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尝试,逐渐形成“我能行”的自我认知。

三、游戏化策略应用的反思与建议

尽管游戏化策略在识字教学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实践中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游戏设计需服务于教学目标

游戏化策略的核心是“识字”,而非“游戏”。实践中,部分教师为追求“趣味性”,设计了与识字目标无关的游戏(如用“萝卜蹲”游戏认读生字,但游戏重点放在“蹲”的动作上,而非生字本身),导致“喧宾夺主”。因此,游戏设计需紧扣“识字”这一核心,确保每一个游戏环节都能让学生接触、认记生字。例如,“水果蹲”游戏可调整为“生字蹲”——学生手持“苹果”“香蕉”等生字卡片,边蹲边说“苹果蹲,苹果蹲,苹果蹲完香蕉蹲”,让生字在游戏中反复出现。

(二)游戏实施需兼顾个体差异

农村低年级学生的汉语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彝族学生汉语口语能力弱),游戏设计需考虑“分层”。例如,在“识字小擂台”中,可为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简单任务”(如认读“大、小、多、少”等常用字),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复杂任务”(如用生字组词、造句)。此外,需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让其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如特意让其担任“小组组长”,负责分配任务),避免因“失败体验”导致的自卑。

(三)游戏资源需适应农村实际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有限,游戏设计需“低成本、易操作”。例如,“生字卡片”可由学生自己用废旧作业本制作,“乡村小超市”的货架用纸箱搭建,“彝族年筹备会”的美食卡片用彩纸绘制。这些资源均来自学生的生活,既节省了教学成本,又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游戏的真实性。

结论

游戏化策略是农村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有效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识字从‘任务’转化为‘体验’”。通过情境模拟、竞赛互动、民俗融合等游戏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课堂参与度提升至 92% ),提升识字效率(生字保持率提升至 76% ),同时促进其合作意识(小组合作模式让内向学生感受到团队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民俗融合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与生活的关联)的形成。实践中,需注意游戏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兼顾个体差异、适应农村实际等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游戏化策略的作用。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立足学生特点与农村实际,游戏化策略能让识字教学“活”起来,让农村低年级学生在“玩”中爱上汉字,学会汉字。

参考文献

[1] 李红. 农村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2020(6):45-48.

[2] 张雪梅.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1(12):34-36.

[3] 刘芳. 民俗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实践研究[J]. 语文建设,2022(8):56-59.

[4] 王蔷. 小学英语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实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