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乡村小学少先队活动的融合发展研究
潘燕燕
江苏省江阴市北漍中心小学 江苏无锡 214414
引言:在当今世界互联互通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地区的教育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在道德培育领域。如何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优势,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红色文化作为我国革命斗争历程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厚的革命传统和历史智慧,在教育领域具有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价值。通过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乡村小学少先队实践活动中,既能显著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集体意识,又能有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1]。
一、红色文化概述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仅具备显著的教育意义和开发价值,更是记录历史进程与传承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对推动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其演进历程中,这种文化形态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层次。当前广泛传播的革命歌曲、红色文学创作以及革命历史叙事,都是红色文化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它们生动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精神和革命信念。 我国红色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包容性、整体性和多元性特征,既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又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每一处革命遗址和历史事件都凝结着那个年代人们的革命追求与崇高理想,这种精神力量始终贯穿于红色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了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特质。其中所包含的革命斗争精神,尤其彰显了民族凝聚力和英勇抗争的坚定信念,构成了红色文化最本质的价值内核 [2]。
二、红色文化在乡村小学少先队教育实践中的功能定位
(一)历史延续与价值引导的协同效应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其精髓在于传承革命意志与集体主义理念。在乡村小学少先队教育实践中引入红色元素,能够借助历史事件的重现和革命先辈的典型事例,帮助少年儿童形成科学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取向。以 " 红色记忆分享会 " 为例,少先队员通过聆听革命前辈在长征途中和抗日战场上的感人故事,深刻领悟 " 持之以恒方能成功 "" 众志成城可克万难 " 等精神实质。这种体验式教育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无私付出,更能促使他们思考新时代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同时,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如 "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所倡导的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等品质,可以通过情景再现、互动游戏等方式转化为少先队员的行为规范。在 " 我是小小红军 " 主题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任务、严格执行纪律要求,切身感受集体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这种价值观的潜移默化过程,有效缓解了乡村教育中 " 偏重智育忽视德育" 的问题,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3]。
(二)资源整合与活动创新的实践路径
乡村小学普遍存在教学资源短缺、课外活动单调等现实困境,而红色文化资源恰好能弥补这一短板。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革命遗址、历史展馆等场所,策划 " 红色文化研学 " 系列实践。具体而言,可以带领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体验" 革命路线徒步",通过现场教学与口述历史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使青少年切身感受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深化文化归属感。此外,还可因地制宜开发 " 红色农耕实践 " 课程,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劳动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农事劳作中领悟" 自强不息、吃苦耐劳" 的革命精神实质 [4]。
在实践方式上,红色教育能够与少先队特色活动实现有机结合。以 " 红领巾跟党走 " 主题队会为例,可融入革命歌曲演唱、英雄故事讲述等互动环节;在 " 争当时代好少年 " 系列活动中,设计 " 红色闯关卡 " 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寻访抗战老兵、创作红色主题板报等实践活动。这种形式创新既拓展了活动内涵,又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乡村小学少先队活动与红色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要素
(一)确立具体目标
在乡村教育环境中,清晰的活动定位是少先队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依据教育心理学原理,目标设定需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偏好及年龄特征。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少先队工作者应特别关注其成长背景,虽然农村少先队员的生活阅历相对单纯,但他们对于革命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理解更为直观,因此活动目标需要突出这些特质 [5]。
辅导员运用泰勤模式的四步法能够提升活动质量。首先需要清晰界定活动预期效果,明确少先队员应当获得的思想认知或情感触动;其次要针对性地筛选契合主题的红色文化素材;第三需科学设计活动环节,使其符合少先队员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检验活动目标达成情况。以革命纪念日为例,可设计 " 英雄故事研习 " 环节,要求队员通过情景剧或主题汇报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二)多样化应用红色文化
在乡村基础教育阶段,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因地制宜。以视听资料和口述历史为代表的非物质红色资源,包括革命题材影视作品、英雄事迹讲述以及红色经典歌曲等,因其易于获取和操作简便,成为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放映革命影片、组织故事会等形式,教育工作者能够在校园内灵活开展系列活动,有效帮助学生了解革命历程,培养家国情怀。相较而言,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教育资源,受制于乡村学校的地理位置限制,学生接触机会相对有限。教育实践者可以采取 " 引进来 " 与 " 走出去 "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邀请老战士或革命后代进校园开展讲座,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本地红色教育基地。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既能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又能提升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资源对于乡村小学的少先队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通过明确活动目标、创新活动形式以及构建校内外联动平台等策略,可以有效促进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帮助乡村少先队员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革命精神。同时保障活动机会平等和提升辅导员专业水平,也是提升活动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吴旋 . 红色文化与乡村小学少先队活动的融合发展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2025(2):021-024.
[2] 郑婉秋 . 基于四川偏远乡村小学研学旅行的乡村教育发展研究 [J]. 大学(研究与管理),2024(11):188-191.
[3] 杨艳芳 . 农村小学学校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融合的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3(5):115-117.
[4] 李霓施 , 詹凯宁 . 文润德泽 立德树人——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红色教育实践 [J]. 中小学校长 ,2023(4):13-15.
[5] 郭玉珍 , 王文利 .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 [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3(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