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析

作者

康杰

河南省许昌市 461200 身份证号 :410105******232851

青年人才是事业单位中最具创造力与发展潜力的群体,其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跟不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步伐。很多事业单位培养人才时,还是把重点放在经验传授上,不太重视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来,不少青年人才在跨界合作、运用新技术等方面就比较薄弱。而且,激励机制不完善、职业晋升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也很突出,严重限制了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让他们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青年人才的个人职业发展,也影响了事业单位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配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

1 新质生产力对事业单位青年人才的能力要求

在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需要具备多种能力。首先创新创造能力是关键。青年人才不能被传统思维束缚,要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办法和发展方向,推动事业单位在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上进行创新。其次,专业技术能力是立身之本。青年人才一方面要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行业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得学会把专业知识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样才能保证提供专业、高效的公共服务。跨界融合能力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年人才应打破学科和行业的限制,把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用综合的思路解决复杂问题。另外,在知识更新飞快的今天,青年人才还必须有很强的学习适应能力。青年人才应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还要善于在团队协作中汲取经验并从实践中总结提升。从而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成长和事业单位发展相互促进。

2 当前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理念相对滞后

部分事业单位在培养青年人才时,仍在沿用传统理念。这些单位过于专注于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把培养重点放在让青年人才重复学习现有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上,却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目标和方式也较为单一,没能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新要求及考虑到数字化转型、跨领域合作等时代发展特点。这样的培养方式,既无法满足青年人才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也难以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热情。长此以往,青年人才的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与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标准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2.2 激励机制不完善

在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中,激励机制的缺陷直接抑制了青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动力。首先是薪酬待遇层面,受体制机制制约,事业单位薪资结构较为僵化,与市场同类岗位相比缺乏竞争力,既难以匹配青年人才职业发展的预期,也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求。许多青年人才因经济压力或成就感不足,工作热情逐渐减退。其次是晋升渠道问题,事业单位晋升标准模糊、流程透明度欠缺,论资排辈现象依然存在,这使得青年人才的晋升空间受限,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最后是奖励机制的缺失,对于青年人才取得的创新成果和突出业绩,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无法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青年人才的努力得不到认可,难以激发持续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不利于营造积极的人才成长环境。

2.3 实践锻炼机会不足

受工作性质和职能限制,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日常多忙于事务性、重复性工作,参与重大项目、科研攻关以及基层实践的机会不多。由于缺少在复杂场景和一线岗位的锻炼,青年人才很难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也难以积累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导致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缓慢。长期从事重复性工作,还容易让青年人才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难以打开思路,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受到限制,进而影响职业发展。实践机会的缺乏,不仅阻碍了青年人才个人成长,也让事业单位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单位未来发展和工作效率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3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

3.1 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事业单位应树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青年人才培养理念,让理念跟上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应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专业素养扎实,且能实现跨界融合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事业单位要主动激发青年人才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尝试新工作方法、探索新模式。同时,事业单位要充分尊重青年人才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针对不同人才特点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助力青年人才实现全面成长。

3.2 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培养效果

3.2.1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事业单位要提升青年人才培养成效,第一步就是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时,需贴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同时紧扣单位实际工作需求。课程内容不能仅围绕专业知识展开,还应纳入创新思维训练、跨界融合技能等模块。为了让课程质量更高,事业单位可以邀请行业专家、领域优秀人才担任讲师。这些专业人士讲课,能把知识点讲得更透彻,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此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利用线上学习平台,上传课程视频、案例分析、研究资料等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样青年人才在业余时间就能随时学习,满足他们提升自己的需求。

3.2.2 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是培养青年人才的核心环节。事业单位可以主动与企业、高校、基层单位合作,共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有了这些基地作为依托,就能为青年人才创造参与实际项目、投身科研攻关的机会。在培养过程中,事业单位可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的模式,给青年人才分配具体项目任务。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实战经验。例如,事业单位可以组织青年人才参与单位的重大科研项目,或是安排他们到基层开展服务工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能提升青年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真正实现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结合。

3.2.3 引入信息化培养手段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要想培养好青年人才,就得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信息化技术,改变原有的培养方式。首先,事业单位可以打造自己的在线学习平台。这个平台能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个青年人才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还有职业发展目标。根据这些信息,平台可以给每个人推送合适的课程。例如为从事政策研究的青年人才推荐数据分析与预测课程,为技术岗位人员定制前沿科技动态专题,使学习更贴合个人发展目标。在实践教学上,事业单位可以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教学资源。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像重大项目申报、突发事件处理、团队协作项目等,让青年人才在虚拟环境里反复练习。线上学习与虚拟仿真实践相结合,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增强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完善的学习效果评估体系。通过收集青年人才的课程完成情况、测试成绩、课堂互动等数据,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和能力不足点。根据数据反馈不断调整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切实提高青年人才培养质量,为事业单位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3 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事业单位要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得从多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在薪酬待遇上,单位要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确定工资时,充分考虑青年人才的工作表现、专业水平和创新成果,适当提高薪资,让薪酬更有竞争力。同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业绩突出、成果创新的青年人才给予奖励,用实实在在的激励提升工作积极性。晋升方面,事业单位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做法,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机制。给青年人才更多晋升机会,按照能力和业绩给予职务、职称晋升。此外,单位还可以建立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机制,帮助青年人才找准职业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工作氛围同样重要。事业单位要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环境,重视青年人才的意见,鼓励他们参与单位管理和决策。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团队建设等方式,增强青年人才的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3.4 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事业单位若要切实提升青年人才的实践能力,需从多维度搭建实践锻炼平台。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人才到基层锻炼。让他们到乡村、社区这些一线岗位,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学会服务群众。在基层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青年人才既能积累经验,也能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强化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要给青年人才参与重大项目和科研攻关的机会。让他们在项目里挑大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创新思维。和行业里的优秀人才一起合作,青年人才不仅能学到新知识,还能打开眼界,综合能力也会跟着提高。此外,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实践成果转化机制也很重要。单位要鼓励青年人才把实践中摸索出的创新方法、取得的技术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里,真正发挥这些成果的作用,为单位发展带来价值。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制定科学的成果评估标准,设立奖励机制。对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产生显著效益的青年人才,给予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充分调动青年人才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在实践中创新,把创新成果再转化应用,形成“实践—创新—转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个人成长和单位发展双赢。

4 结论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针对当前培养中的问题,事业单位需更新理念、创新模式、完善激励、强化实践,全面提升青年人才能力。只有搭建起完善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事业单位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些高素质青年人才,将成为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后,新质生产力还会不断发展变化,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也得跟着优化升级。事业单位要时刻关注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尝试新的培养方法和途径,让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畅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优化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路径研究 [J]. 知识经济 ,2025,710(10):187-189.

[2] 马莉娜 . 对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J]. 商情 ,2025(1):73-76.

[3] 文莹 . 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J]. 人才资源开发 ,2023(21):59-61.

[4] 盛亚丹 . 事业单位青年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J]. 消费导刊 ,2021(26):57-58.

[5] 陈佳星 . 事业单位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 [J]. 畅谈 ,2023(18):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