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第三学段数学创新作业设计与应用的研究

作者

张倩

岐山县中心小学 陕西省宝鸡市 722400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此为准 2022 年 5 月 9 日)》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融合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倡导把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培养能力及实践应用。而第三学段是小学五六年级阶段,是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时期,此阶段内的数学作业设计既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应引导其提升理解等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设置跳出传统重复练习的教学任务,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更具挑战性的作业体系,从而有效支撑核心素养的落地。

一、明晰素养导向标准,厘清作业设计要义

在第三学段数学作业的改进过程中,教师明确核心素养的目标方向,能够提高作业质量,学生在这一阶段正逐步从具体形象的认知方式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作业内容如果只围绕基础计算和机械练习,容易限制学生拓展思维。只有把培养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作为作业设计的重要出发点,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合理规划作业的层次。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让学生在分析等过程中不断练习,同时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发展需要,适当调整难度要求,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在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的教学中,为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把作业从简单的图形训练转向深入引导空间思维。这一课需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强调理解图形结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而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思维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数学认识。教师可以围绕课本中的“搭积木比赛”情境,引导学生根据三视图信息展开图形拼搭,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清楚表达每一步的操作过程。这样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构成方式,也能够同步提升其语言表达以及逻辑思维。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作业内容中加入“哪些角度容易看错”等引导问题,帮助学生在分析中发现规律,在比较中理解差异。作业层次可由易到难,从观察识别过渡到自主构建。在任务中加入“设计一个新图形并绘制其三视图”的开放性要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使作业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调整作业内容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改进。

二、构建分层任务体系,契合学生发展差异

分层任务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状况设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起点上获得提升。在分层设计中,既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夯实知识,也能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激发探索兴趣。教师在开展这项策略时,需立足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需求,统筹安排作业内容的广度。在设计思路上,教师既要注重任务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又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反思。在设置作业内容时,应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动态调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从而实现作业目标同学生发展之间的良好匹配。

在《比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设计层次分明的作业内容,帮助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本课内容应紧扣比的意义和写法以及应用,既关注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也引导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是提升数学理解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的内容。作业设计层面,教师应在贴近教材的同时,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式,帮助其提升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基础任务可以围绕比的基本概念展开,引导学生区分比的前后项和比值,经过观察图形变化掌握比值大小对图形形状的影响,初步理解相似图形的判定方法。中等任务可以结合教材中商品单价等生活实例,让学生在数据处理中体会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对应方式和差异判断。提升任务则需设计物品分配等开放性较强的问题,要求学生提出方案表达理由并计算结果,增强思维的全面性。除此之外,教师在组织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完成情况调整任务难度,确保作业既具有挑战性,也有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这样安排的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在比的表达中不断深入理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聚焦实践融合路径,拓展数学应用场域

数学知识如果长期局限于教材内容和重复训练,学生难以体会到其在现实中的作用,教师把作业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课堂知识,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教学安排上,教师需从课程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现实的数学任务。作业内容应具备实用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分析真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或空间问题,任务组织要兼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有梯度的任务层次,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练习内容,使数学作业成为联系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效桥梁。

教师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可以结合知识学习和日常生活,设计贴近实际的数学任务,使学生在真实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内容需围绕旋转图形展开,帮助学生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和数量处理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同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任务,引导其把测量和表达结合起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应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测量饮料罐标签纸用量”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借助观察测量,计算出所需的包裹面积,该任务不只要求掌握公式,还需学生判断调整实际测量数据,关注单位换算等因素,帮助其理解公式及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安排“计算储水桶容量”的任务,让学生根据第 7 页和第 8 页的学习内容,经过测量底面直径和高度,估算储水量是否满足日常需要。教师在布置讲评作业时应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等能力,经过反馈帮助学生改进思路,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贴近教材,又能结合实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也使其更加理解数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结束语:

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改革,创新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正在由单一训练向素养驱动转变。作业不再只是在重复学习内容,而是成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到建构意义再到拓展认知的有效路径。今后,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路径,深化任务内涵,完善评价方式,逐步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数学作业体系,为全面落地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思琴.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智慧作业设计探究 [J]. 教师博览,2025, (15): 62-63.

[2] 蒋瑞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策略——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例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5, (15): 142-145.

[3]柯瑜娟.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探索 [J]. 读写算,2025, (14): 10-12.

[4] 陆玲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J]. 小学生 ( 下旬刊 ), 2025, (04): 112-114.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核心素养下第三学段数学创新作业设计与应用的研究”(SGH24Y09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