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探析

作者

李艳

文县城关第一幼儿园 746400

引言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今后的成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境。但目前家园共育普遍存在观念上的差异和行动上的脱节,限制了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探讨家园共育视野下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1.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奠基期,在这一时期,家园共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从多维度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在个人成长层面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塑造儿童人格的基石,它可以帮助儿童树立秩序感和自我管理能力,并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家园共育可以使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相一致的教育环境下增强正向行为、降低认知冲突、更加平稳地发展出稳定的行为模式。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幼儿作为社会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行为习惯既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又影响到社会文明程度。家园共育养成的孩子更加懂得遵守规则和尊重别人,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另外,家园共育深度配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能够促进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理念整合,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塑造利于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幼儿长期发展带来持续而正面的作用。

2.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2.1 建立一致规则体系形成稳定行为认知

幼儿阶段认知发展呈现出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征,行为模式的形成取决于外界环境所传达出的清晰信号。如果家庭和幼儿园的规则有冲突,比如在幼儿园需要独立收拾书包、回到家反而要父母代为收拾、或者在幼儿园强调要准时午休、在家里反而放纵晚睡等等,很容易让幼儿处于“双重标准”的尴尬境地,造成行为养成上的效率低下乃至退步。所以统一的规则体系的确立要求家庭和幼儿园打破信息壁垒进行深入对话和合作。在实践中,某省示范性幼儿园创新性地运用“三维共建法等”建构规则体系。首先,由教师团队基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梳理出幼儿在生活自理、社交礼仪、学习习惯三大领域的20 项核心行为目标;二是通过线上问卷星和线下家长沙龙收集了300 多个家庭育儿需求和困惑,甄别出“进餐拖延”“玩具扔得乱七八糟”高频问题;最后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成立研讨小组,用了 2 个月的时间拟定了《家园共育行为规范手册》。这本手册不只是明确了“饭前洗手,饭后抹嘴巴”和“玩具归位三步法(收拾、分类、摆放)”的具体步骤,还为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了阶梯式的要求,例如小班幼儿只需完成简单物品归位,中班幼儿需独立整理书包,大班幼儿则要参与家庭值日。为了保证规则的有效执行,家园各方创新并推行了“双轨反馈机制等”。幼儿园打造了“规则小剧场”, 师生和孩子们一起安排情景剧来模仿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定的情景,如通过夸张的演出来展现挑食造成的身体虚弱等、玩具不归位诱发跌倒等结果,使儿童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领悟规则的含义;同时介绍了“规则的可视化墙”, 通过图片,图画等方式记录孩子遵守规则时刻,从而产生榜样激励。

2.2 聚焦关键生活环节实施细化协同指导

根据某幼教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超过 60% 的幼儿面临刷牙不正确、洗漱延迟以及玩水造成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家园双方需要突破传统碎片化引导模式,建构系统性,阶段性协同培养方案。某市幼儿园和社区联合推出了“健康的小卫士”计划,对洗漱环节进行了“五步进阶法等”的开发。在“认知启蒙”的第一阶段,教师制作了有趣的动画视频《牙齿保卫战》,通过卡通形象来解释刷牙的基本原理,并将正确的刷牙步骤编排成儿歌 :“拿着小牙刷,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咬合面,反复刷洗,使得牙齿呈现出白皙而愉悦的状态”;同时班级盥洗室安装了“魔法镜”, 镜面上贴有分步图示,孩子们可以对照图示做洗漱动作。在“园所强化”的第二个阶段,我们组织了“洗漱挑战赛”, 并通过计时游戏来培养孩子们的效率意识,对于表现出色的幼儿,我们会授予他们“清洁小达人”勋章;老师们也利用吃饭前和午睡时的碎片化时间组织“洗漱知识答疑”来巩固正确的做法。在家庭端 ,“亲子共同成长”项目同步进行。家长以身作则,与幼儿共同洗漱,用游戏化语言引导 :“咱们一起来比比,谁泡泡最像云”;通过沙漏计时器的设置来帮助孩子树立时间概念。

2.3 强化情感联动机制激发内在行为动力

情感是推动儿童行为变化的核心力量,与外在奖励和惩罚相比较,积极情绪体验更能调动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主动性。但传统的家园共育通常注重行为规范的督促而忽略了情感联结的建构。一所创新型幼儿园以“情感生态构建工程等”为抓手,探索了一套有效的情感联动机制。园启动的“情感银行”计划打破了积分奖励的传统模式,建立了家园共育情感支持网络。每个幼儿拥有专属的“情感存折”, 教师与家长运用“3+1 观察”(也就是每天随机观察 3 次,每周专项观察 1 次),抓住孩子们的积极行动,比如主动与孩子们共享玩具,安慰伙伴,帮老师收拾教具,把它们变成“情感金币”保存在存折里。这批金币不只是有兑换的功能,它们还承载着成长的意义——幼儿可以在“情感超市”中兑换“特权奖励”, 例如担任一日班长、选择午睡故事也可以解锁“情感盲盒”, 里面有父母亲手书写的鼓励卡片和老师记录的表扬语音。

3. 结束语

总之,在家园共育视域下有效落实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可以破除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教育藩篱,产生教育合力。通过规则的统一,协同的引导和情感的联动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家园共育的实践工作,并依据儿童成长的动态优化策略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君 , 蒋静 , 彭庆玉 , 马彦彦 , 李玉亭 , 李艳华 . 借助互联网技术在家园共育中指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J]. 中国新通信 , 2021, 23(14): 229-230.

[2] 孙国慧 . 家园合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J]. 现代交际 ,2020, (06): 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