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载体的高中体育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路径探究
林建宇
汕头市澄海苏北中学 515829
引言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课程结构日趋学科化和应试化,体育课程常常被边缘化,呈现出“重文化、轻体能”的倾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本文基于对游戏教学理论的理解,结合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需求,尝试从游戏的本质功能出发,探索在高中体育课堂中运用游戏化策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有效路径,以期构建更具互动性、趣味性与发展性的体育课堂生态系统。
一、游戏载体对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
体育教学不仅是技术传授,更应注重身体活动与精神培养的协同发展。传统体育课堂常忽视学生主体性,形成“教师讲、学生看”的单向教学。引入游戏元素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参与,降低参与门槛,使课堂更贴近学生需求。游戏情境具有挑战性与互动性,能促进动作技能掌握、团队协作与规则意识的提升,推动教学目标全面实现。同时,游戏激活多感官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玩中悟”中提升学习效率,促进身体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同步发展,强化体育课的育人功能。
二、基于学生差异化特征的游戏设计与教学内容融合策略
高中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游戏教学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分类设计。在游戏内容选择上,既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又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可行性与兴趣维度。例如,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竞争意识较强的学生群体,可以设计规则复杂、对抗性强的竞技类游戏,如花式篮球、障碍接力、团队对抗等;而对于运动能力较弱或羞怯型学生,则可设计趣味性强、节奏缓和、合作性高的互动类游戏,如穿越圈阵、定点投掷、身体配合等。此外,应将游戏设计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将原本枯燥的技能训练内容转化为游戏环节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投掷技能时,可设计“击中堡垒”游戏,在游戏中练习投掷动作;在学习足球控球技巧时,可设置“抢球大战”游戏,以增加练习趣味性与实际应用性。同时,教师应注重在游戏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任务难度,根据学生表现不断优化游戏流程和教学策略,实现个体差异与教学统一的协同发展。
三、优化课堂管理与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内在动机
(一)游戏教学综合评价量规
技能掌握:评估学生对游戏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包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深度以及在游戏过程中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若能精准理解规则并灵活运用技能,高效达成游戏目标,则表现优秀;若对规则理解存在偏差,技能运用不够熟练,影响游戏进程,则需进一步改进。
合作态度: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团队协作表现。积极参与团队讨论、主动承担任务,与队友沟通顺畅、协作默契,为团队贡献力量,视为合作态度良好;反之,若参与度低、缺乏沟通协作,影响团队氛围与进度,则合作态度欠佳。
创新能力:考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能提出新颖策略,有效应对游戏挑战,展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若策略保守,面对问题缺乏创新思考,则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情绪调节: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与调节能力。能保持积极心态,面对失败不气馁,及时调整情绪,继续投入游戏,情绪调节能力较强;若因失败而情绪低落,影响后续表现,则需加强情绪管理。
同时,引入自评与互评机制,通过小组反馈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感,让评价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
四、构建自主参与与持续发展机制推动课堂生态转型
提升学生体育参与的持续性需构建系统化的课堂生态支持机制。高中体育应突破“课内为主”模式,借助社团、课外活动和游戏化竞赛延伸课堂教学,如组织“体育趣味运动会”激发兴趣与归属感。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参与游戏内容制定,增强主动性与创造性,实现“被动接受”向“主动生成”的转变。同时,应建立激励与跟踪机制,如设立“体育之星”、记录运动成长档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与持续参与能力。通过内在动机激发与外部支持结合,打造富有活力的体育学习生态。
五、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教育理念更新的内在驱动
要想真正推动基于游戏载体的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专业能力的提升。当前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在游戏教学的认识层面仍存在误区,认为游戏只是课堂“调节剂”或“课余娱乐”,忽视其作为教学载体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应加强教师在游戏教学理论、心理行为激励、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提升其设计游戏、驾驭课堂、观察反馈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课堂观察力与教学反思力,能根据学生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流程,充分利用游戏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进行价值引导。同时,应鼓励教师建立跨学科合作意识,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协同研究,丰富体育课堂的育人内涵与方法路径。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完善教学评价与绩效激励机制,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尝试游戏化教学提供制度支持与物质保障。只有在教师素养、理念与制度的多重驱动下,游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才能真正落地生根、持续深化。
结论
基于游戏载体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需求、回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路径。游戏教学以其独特的趣味性、互动性与情境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增强身体素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是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活力与实效性的关键策略。本文从游戏教学的教育功能出发,围绕学生差异化特征、教学策略优化、课堂管理改革与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提出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路径建议,并强调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理念更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未来的体育教育应更加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构建以游戏为纽带的开放式课堂生态,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核心素养提升与生活态度塑造的重要平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声玉 . 高中体育教学中定向运动训练的有效策略探析 [J]. 体育世界 ,2024,(12):132-134.
[2] 甘胜 . 新课改视角下高中体育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4,(52):1-4.
[3] 许有智 . 高中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实践研究 [C]// 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 . 第三届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 ;,2024: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