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角下跨境电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作者

张丽芳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一、研究背景

(一)产教融合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正在转型,跨境电商行业高速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成为解决行业人才短缺与培养结构性矛盾的关键路径。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和 " 一带一路 " 倡议深化,跨境电商呈现 " 多业态融合、全链路数字化、本土化运营 " 的新趋势,企业对具备国际贸易规则认知、数字营销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激增。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存在课程滞后于平台规则迭代、实训脱离真实业务场景等问题。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共建 " 产业学院 "、" 订单班 " 等形式,将企业实时运营数据、岗位能力标准直接导入教学课程体系,形成 " 行业需求 --- 人才培养 ---技术研发 " 的闭环生态。例如,亚马逊" 全球开店 " 高校合作项目已推动 120 所院校课程与平台运营实务同步更新,验证了产教协同对缩短人才适应周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显著价值。这种深度融合既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是支撑跨境电商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的核心动力。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矛盾

当前跨境电商行业快速发展,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课程体系滞后于行业实践。跨境电商平台规则、数字营销技术及国际贸易政策更新迅速,但高校课程内容往往基于传统贸易理论设计,难以及时融入新兴技术(如 AI 选品、TikTok 直播运营等),导致毕业生技能与企业岗位要求脱节(王晓红 , 2022)。其次,实践教学与真实场景脱节。多数院校依赖模拟软件或陈旧案例教学,而企业需要人才具备全链路实战能力,如独立站运营、跨境支付纠纷处理等。一项针对长三角跨境电商企业的调研显示, 83% 的企业认为应届生“缺乏真实平台操作经验”(艾瑞咨询 , 2023)。最后,评价标准单一化。传统培养模式以考试成绩为导向,但企业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据分析、跨文化沟通能力。这种错位导致即便“高分数”学生仍需企业投入大量成本进行二次培训(赵志群 , 2021)。这一矛盾的本质是教育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的协同失效,亟需通过产教融合重构人才培养生态。

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学与真实业务脱节

跨境电商教学与真实业务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瓶颈。当前高校的跨境电商教学普遍存在 " 重理论轻实践 " 的倾向,多数院校仍停留在传统课堂讲授和模拟软件操作层面,而企业实际需要的却是能够快速上手真实业务的实战型人才。具体表现为:教学案例往往基于过时的平台规则和运营模式,与瞬息万变的跨境电商实操严重脱节;实训环节多采用虚拟仿真系统,缺乏真实的企业运营数据和实战项目支撑;考核评价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某高校跨境电商实训为例,学生仍在练习已经淘汰的亚马逊A9 算法下的关键词优化技巧,而企业当前急需的是掌握 A10 算法和 AI 内容生成的新型运营人才。这种脱节不仅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也加重了企业的用人成本。要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构建 " 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 " 的教学模式,将最新平台规则、运营技术和真实案例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

(二)师资缺乏实战经验

当前跨境电商师资队伍普遍存在 " 学术强、实战弱 " 的结构性短板,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许多高校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跨境电商一线运营的实战经验,导致课堂教学难以对接行业真实需求。具体表现为:教师知识体系更新滞后于平台规则迭代速度,如部分教师仍在讲授传统 SEO 优化方法,而企业已全面转向TikTok 短视频营销和AI 智能投放;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能力不足,在店铺运营、跨境支付、物流清关等实操领域存在明显盲区;校企合作项目推进困难,由于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难以有效对接企业真实业务需求。据某跨境电商产业联盟调研显示,全国仅有 23.6% 的跨境电商专任教师具备 6 个月以上企业实践经历,超过 80% 的企业认为高校教师指导的实训项目与市场脱节。这种 " 纸上谈兵 " 的教学现状,直接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要突破这一困境,亟需建立 " 双师型 " 教师培养机制,通过强制企业挂职、行业认证考核、校企联合教研等方式,切实提升教师的实战教学能力。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

当前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明显结构性短板,难以满足行业对" 技术 + 商业 + 国际规则" 多维能力的需求。多数高校培养方案仍沿袭传统单一学科思维,将跨境电商简单归类为电子商务或国际贸易专业的衍生方向,导致人才培养呈现 " 碎片化 " 特征。具体表现为:技术类课程(如数据分析、AI 工具应用)与商业类课程(如国际营销、消费者行为)割裂开设,缺乏跨学科整合;小语种能力培养与跨境电商实务脱节,学生难以应对俄语、阿拉伯语等新兴市场的本土化运营需求;国际规则教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对 RCEP、欧盟增值税新政等实务性内容涉及不足。据中国跨境电商综试区人才报告显示,仅 37% 的应届毕业生能同时胜任运营、物流和客服等跨岗位工作,而企业对此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达 82% 。这种供需失衡暴露出当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建设和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系统性缺陷。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校企协同共建订单班

校企协同共建跨境电商 " 订单班 " 的实施需要系统化的合作机制和务实的推进策略。企业根据业务发展规划提出人才需求清单,明确岗位类型、能力要求及人数规模。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订单班合作协议,约定培养周期、专项培养基金、就业保障等条款。校企共建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组建校企混编课程开发组,将企业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配置企业导师,一线主管现场教学。组织实战化教学,创新教学场景,企业提供子账号用于真实店铺运营,将"618"" 黑五 "等大促活动设为教学项目,业绩计入课程成绩。通过考核直接签约,进入企业人才库优先录用,支持优秀学员内部创业,建立人才就业保障和毕业跟踪机制。企业需真正将订单班纳入人力资源战略,而非简单捐赠设备,学校要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惯性,如允许弹性学分置换,双方共同构建 " 人才共育 - 过程共管 - 成果共享 - 责任共担 "的可持续生态。

(二)校企共同开发定制化课程体系

开发定制化课程体系是校企协同共建订单班的核心环节,需要打破传统课程框架,构建 " 岗位需求导向、能力模块迭代、教学做评一体" 的新型课程结构;横向打破学科壁垒,开发" 跨境电商 + 小语种 + 数字技术 " 的模块化课程群;纵向贯通 " 基础 - 专业 - 实战 "培养链条,通过校企共建真实项目库强化综合能力;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复杂跨境业务问题的能力。具体实施中,首先由企业提供岗位能力图谱,如某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将运营岗位细化为 " 平台规则应用、广告投放优化、跨境物流管控、纠纷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 五大核心能力模块;校企联合课程开发委员会据此设计 " 基础通识课 + 专业核心课 + 企业定制课" 的模块化课程包,其中企业定制课直接采用企业真实运营案例开发项目化教材,如将 2023 年亚马逊 " 会员日 " 大促的运营方案转化为《跨境营销实战》课程教学项目。课程更新实行 " 季度微调、年度大改" 机制,如2024 年针对TikTok Shop 的爆发式增长,快速增设《短视频直播跨境电商运营》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平台发展同步。考核评价采用企业主导的 " 过程性工单考核 ",学生需在仿真实训系统中完成从商品上架到订单履约的全流程操作,企业导师根据工作日志和关键绩效指标(如转化率、客单价)进行评分。

(三)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是保障跨境电商订单班教学质量的关键支撑,需要构建 " 双向赋能、动态更新" 的师资发展机制。具体实施采取" 引进来 + 走出去" 的双向策略:一方面建立企业导师认证体系,要求参与教学的企业专家必须通过跨境电商教学能力培训,并配套课时补贴和职级晋升挂钩机制;另一方面实施教师企业实践积分制,规定专业教师每学年需完成一定时间的企业顶岗实践,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库。创新性地采用 " 三师协同 " 模式: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技能导师,负责实训指导;高校教师作为理论导师,侧重知识体系构建;行业认证专家作为标准导师,对接最新平台规则。建立师资能力雷达图评估体系,从 " 教学能力、实战经验、行业认证、研发成果" 四个维度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与职称评聘直接挂钩。

优化跨境电商师资队伍需要构建 " 政校企行 " 四方联动的系统性培养路径,重点通过以下五个维度实现突破:首先建立分层分类培养体系,针对新入职教师实施 "1+X" 证书强制认证,如亚马逊操盘官、阿里国际站运营专家,骨干教师则通过企业挂职项目深度参与真实运营;其次创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设立产业教授特聘岗位,另一方面实施教师企业实践 " 打卡积分 " 制度,实践成果折算为教学工作量;第三搭建数字化师资共享平台,聚合头部企业培训资源,如 eBay 大学、Shopify Academy,开发模块化师资培训课程包;第四完善动态考核评价标准,将教师指导学生获得的真实店铺 GMV、企业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核;最后构建国际协同培养网络,与海外电商平台合作开展教师海外研修。

四、结语

跨境电商作为数字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新引擎,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进程。通过校企协同共建订单班这一创新模式,以定制化课程体系为内容载体、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质量保障、以真实业务场景为实践平台的订单式培养,构建 " 教育链 - 产业链 - 创新链 " 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未来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将向着更精准的供需对接、更灵活的机制创新、更智能的培养手段方向发展。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既懂数字技术又通国际贸易规则、既具备商业思维又拥有文化包容性的新时代跨境电商人才,为中国品牌出海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晓红 , 李俊 . " 产教融合视域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2(12).2. 王晓红 . (2022). 跨境电商人才技能缺口与教育响应 [J]. 国际商务研究.3. 赵志群 . (20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企业参与机制[M]. 教育科学出版社.

基金课题:

2024 年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互联网 +, ”时代产教深度融合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KT202427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丽芳(1982.08--- ),女,汉族,湖南华容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商务英语与跨境电商